病害中文名: 西芹先期抽薹
病害英文名: Celery premature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 西芹

侵染部位: 叶
病害症状: 芹菜、西芹在收获前植株长出花薹的现象叫先期抽薹。主要发生在越冬芹菜、早春芹菜上。抽薹后的植株由营养生长转为以生殖生长为主 , 心叶停止分化 , 叶片生长受抑 , 造成产量、质量下降 , 不能食用。
发病规律: 越冬芹菜和早春栽培的芹菜收获时间多在 4~6 月 , 芹菜幼苗期 , 即 3~4 片真叶期 , 持续 10~20 天的 2~5 ℃低温 , 就通过了春化阶段 , 转向花芽分化。成株芹菜经过一定时间的低温 , 也能通过春化 , 且植株大 , 通过春化也快。已经通过春化阶段的芹菜 , 在气温不断升高 和长日照条件下 , 又通过了光照阶段 , 芹菜、西芹就会抽出花薹。二是秋延后的芹菜成株在冬季生长 , 元旦、春节前收获 , 缺少高温和长日照环境 , 花薹仅在萌芽阶段 , 一般不至于抽薹。总之 , 芹菜是低温感应型蔬菜 , 达到一定大小的苗 , 遇有低于 12 ℃以下的低温诱发花芽分化 , 温暖长日照能促其抽薹。
病害分类: 其它
防治办法: (1) 选用优良品种 , 尤其是选择耐低温能力强的品种 , 先期抽薹现象较轻。 如玻璃脆芹菜、天津黄绿芹菜、意大利冬芹、黄旗堡黄苗芹菜、北京棒儿春等。 (2) 选用籽粒饱满的新种子。 (3) 加强管理 , 棚室早春育苗时 , 要设法提高苗床温度 , 这是防止芹菜提早抽薹的有效措施之一。白天苗床温度控制在 15~20 ℃ , 夜间高于 12 ℃。春芹菜生长期不要蹲苗 , 肥水一促到底 , 促进营养生长、抑制生殖生长 , 防止先期抽薹。 (4) 适当提前收获。

总体描述: 症状 芹菜、西芹在收获前植株长出花薹的现象叫先期抽薹。主要发生在越冬芹菜、早春芹菜上。抽薹后的植株由营养生长转为以生殖生长为主 , 心叶停止分化 , 叶片生长受抑 , 造成产量、质量下降 , 不能食用。病因 越冬芹菜和早春栽培的芹菜收获时间多在 4~6 月 , 芹菜幼苗期 , 即 3~4 片真叶期 , 持续 10~20 天的 2~5 ℃低温 , 就通过了春化阶段 , 转向花芽分化。成株芹菜经过一定时间的低温 , 也能通过春化 , 且植株大 , 通过春化也快。已经通过春化阶段的芹菜 , 在气温不断升高 和长日照条件下 , 又通过了光照阶段 , 芹菜、西芹就会抽出花薹。二是秋延后的芹菜成株在冬季生长 , 元旦、春节前收获 , 缺少高温和长日照环境 , 花薹仅在萌芽阶段 , 一般不至于抽薹。总之 , 芹菜是低温感应型蔬菜 , 达到一定大小的苗 , 遇有低于 12 ℃以下的低温诱发花芽分化 , 温暖长日照能促其抽薹。无公害防治法 (1) 选用优良品种 , 尤其是选择耐低温能力强的品种 , 先期抽薹现象较轻。 如玻璃脆芹菜、天津黄绿芹菜、意大利冬芹、黄旗堡黄苗芹菜、北京棒儿春等。 (2) 选用籽粒饱满的新种子。 (3) 加强管理 , 棚室早春育苗时 , 要设法提高苗床温度 , 这是防止芹菜提早抽薹的有效措施之一。白天苗床温度控制在 15~20 ℃ , 夜间高于 12 ℃。春芹菜生长期不要蹲苗 , 肥水一促到底 , 促进营养生长、抑制生殖生长 , 防止先期抽薹。 (4) 适当提前收获。

精选阅读

加州王西芹


品种名称加州王西芹

分类 绿叶菜类-芹菜
学名Apium graveolens L.

审(认)定年份1997年

审(认)定情况1997年通过北京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

引种单位北京市特种蔬菜种苗公司

品种来源20世纪80年代引于美国.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大株型,叶色较淡,介于深绿和浅绿之间;株高70厘米左右,叶柄肥厚,横径3~4厘米,合抱紧凑,实心,纤维少,品质脆嫩,比原引进时耐热、抗病、味浓。单株重250克左右,稀植时1 000克左右。生长期露地栽培从播种到采收约120天,冬春保护地栽培从播种到采收130~150天。

产量表现

一般产量为7000~7500千克/亩。

栽培技术要点

1. 适宜冬春季保护地及冷凉地区露地栽培。适宜播种期保护地7月中下旬至10月中下旬,露地5月上旬至6月上旬。

2. 用种量育苗50克/亩,直播100克/亩。栽植行距30厘米、株距25厘米(稀植),或行距20厘米、株距10厘米(密植)。

3. 播前清水浸种催芽4~5天,播后至齐苗前搭阴棚遮阴防雨。生长前期勤浇水、勤松土,保持土壤湿润和透气性。

4. 均衡合理施肥,前期以氮肥、磷肥为主,后期增施钾肥。

适宜地区
全国各地均可进行露地、保护地栽培。

西芹黄化病


病害中文名: 西芹黄化病
病害别名: 西芹萎蔫病
病害英文名: Celery Fusarium yellows
病原信息: 病原中文名: 芹菜镰孢
病原学名: Fusarium apii
分类地位: 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瘤座菌目,镰刀属,芹菜镰孢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 西芹

侵染部位: 整株

病害症状: 幼苗、成株均能感病 , 现已发现有 3 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黄化型 , 幼苗阶段呈现黄化 , 病株生长趋于停滞。还有一种症状幼苗期发生倒伏 , 幼小植株萎蔫 , 以后即趋于死亡 , 叶部并不发生外表症状 , 但根系已严重染病。某些幼苗只是须根尖端被侵染。当光照很强时 , 幼株才出现黄化 , 叶片变为金黄色 , 尤其是叶脉间变黄 , 叶脉不变黄、叶片不卷曲。第二种类型是根腐型黄化 , 幼叶呈现卷曲 , 以后这种叶片变黄 , 特点是沿叶脉变黄 , 以后小叶脉也变黄 , 但叶组织绿色正常。拔出根部常变成肉桂色及微红肉桂色。第三种类型是病株矮小 , 叶片不变黄或卷曲 , 拔出根系、剖开茎和叶柄的导管都变为肉桂色或红肉桂色 , 有别于第一、第二种类型。
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厚垣孢子在土中越冬 , 能存活多年 , 条件适宜时萌发 , 长出芽管从嫩细根侵入 , 致部分皮层腐烂 , 侵入后就在根、根颈、叶柄等维管束内存活 , 菌丝体抑制营养物质和水分向上运输。该病潜育期 20 天左右 , 地表干燥、地温上升快受害重 , 气温低于 7.7 ℃ , 高于 36 ℃发病轻,20~32 ℃易发病 ,28 ℃发病重。
病害分类: 真菌

总体描述: 症状 又称萎蔫病 , 幼苗、成株均能感病 , 现已发现有 3 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黄化型 , 幼苗阶段呈现黄化 , 病株生长趋于停滞。还有一种症状幼苗期发生倒伏 , 幼小植株萎蔫 , 以后即趋于死亡 , 叶部并不发生外表症状 , 但根系已严重染病。某些幼苗只是须根尖端被侵染。当光照很强时 , 幼株才出现黄化 , 叶片变为金黄色 , 尤其是叶脉间变黄 , 叶脉不变黄、叶片不卷曲。第二种类型是根腐型黄化 , 幼叶呈现卷曲 , 以后这种叶片变黄 , 特点是沿叶脉变黄 , 以后小叶脉也变黄 , 但叶组织绿色正常。拔出根部常变成肉桂色及微红肉桂色。第三种类型是病株矮小 , 叶片不变黄或卷曲 , 拔出根系、剖开茎和叶柄的导管都变为肉桂色或红肉桂色 , 有别于第一、第二种类型。病原 Fusarium apii, 称芹菜镰孢 ; Fusarium apii f. l=F. apii var. pallidum Nels. et Cochr., 前者引起第一种类型黄化 , 后者造成第二种类型黄化。 F. apii 生长最适温度为 28~29℃,F. apii f. l的最适温度 26~28 ℃, 当土温为 18~28 ℃时发病较重, 也有资料记载 26~30 ℃发病重。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主要以厚垣孢子在土中越冬 , 能存活多年 , 条件适宜时萌发 , 长出芽管从嫩细根侵入 , 致部分皮层腐烂 , 侵入后就在根、根颈、叶柄等维管束内存活 , 菌丝体抑制营养物质和水分向上运输。该病潜育期 20 天左右 , 地表干燥、地温上升快受害重 , 气温低于 7.7 ℃ , 高于 36 ℃发病轻,20~32 ℃易发病 ,28 ℃发病重。无公害防治法 (1) 选用抗病品种 , 施用腐熟有机肥或生物有机肥 , 加强栽培管理使植株生长健壮 , 增强抗病力。浇水做到小水勤浇 , 保持土壤湿润 , 防止土壤忽干忽湿或较长时间的干旱。 (2) 发病前 10 天浇灌 50% 多?硫 ( 广保 ) 悬浮剂 700 倍液或 80% 多?福?锌 ( 绿亨 2 号 ) 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 50% 氯溴异氰尿酸 ( 灭菌成 ) 可溶性粉剂 1000 倍液。

四季西芹


品种名称四季西芹

分类 绿叶菜类-芹菜
学名Apium graveolens L.

审(认)定年份1999年

审(认)定情况1999年通过天津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认)定编号津农种审菜1999021

选育单位 天津市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品种来源引自美国,经天津市蔬菜研究所经多年选育面成,是介于本地实心芹和国外西芹的中间类型。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定植至收获,春露地栽培75~80天,秋露地栽培90~95天。株高72厘米左右,开展度31~38厘米。全株有叶片7~8片,叶片黄绿色,叶片长74厘米,叶柄浅绿色,叶柄长31厘米、宽2.1厘米、厚1.8厘米。基部白绿色,其基部宽3.5厘米.其中食用部分48厘米,单株重324克。光泽度好,实心,纤维极少, 口感脆嫩,商品性极佳。

产量表现

19941997年11点次试验,平均亩产7555.6公斤,较对照津南实芹1号增产22.4%。

品质分析

品质分析结果:VC8.87毫克/100克鲜重,水溶性全糖0.84%,蛋白质0.39%,粗纤维0.84%。

抗性

抗软腐病能力显著,高于津南实芹1号。

栽培技术要点

1. 在华北地区以秋季栽植为例,6月中下旬播种育苗,播前浸种催芽,播后遮阴防雨降温,用种量100~150克/亩.

2. 8月中下旬当苗龄40~50天时定植,栽植深度以埋没根茎为度,行距15~25厘米、株距15厘米.

3. 定植后要保持土壤湿润,蹲苗10~15天,定植后约30天进入营养生长旺盛期,此期应加强肥水管理,霜降以后可适当减少浇水,收获前7~10天停止浇水。

4. 注意防治蚜虫和软腐病、斑枯病。

适宜地区
适宜北方地区春、秋露地和秋大棚栽培种植。

西芹叶斑病


病害中文名: 西芹叶斑病
病害英文名: Celery early blight
病原信息: 病原中文名: 芹菜尾孢
病原学名: Cercospora apii Fres.、Cercospora beticola 、C.bidentis 、 C.brassicicola 、C.canescens 、C.capsoco、 C.citrullina、 C.coffercola 。
分类地位: 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丝孢目,尾孢属,芹菜尾孢
病原介绍: 菌落灰色 , 菌丝体埋生 , 菌丝无色或淡橄榄色 , 大小 2 ~ 4 8( m), 常形成菌丝节瘤或在近气孔腔处形成假子座 ; 分生孢子梗簇生 , 由气孔伸出 , 不分枝 , 直或稍弯曲 , 大小 40 ~ 120 4 ~ 6 ( m); 分生孢子直或弯曲 , 狭窄钻状 , 基端平截 , 无色 , 下滑 , 具隔膜 9 ~ 17 个 , 大小 60 ~ 200 3.5( m)。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 西芹

侵染部位: 叶

病害症状: 病叶上初呈黄绿色水渍状斑 , 后发展为 圆形或不规则形 , 大小 4~10mm 。病斑灰褐色 , 边缘色稍深不明晰 , 严重时病斑扩大汇合成斑块 , 终致叶片枯死。茎或叶柄上的病斑椭圆形,3~7mm, 灰褐色 , 稍凹陷。发病严重的全株倒伏。高湿时 , 上述各病部均长出灰白色霉层 , 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附着在种子或病残体上及病株上越冬。春季条件适宜 , 产出分生孢子 , 通过雨水飞溅 , 风及农具或农事操作传播 , 从气孔或表皮直接侵入。发育适温 25~30 ℃。分生孢子形成适温 15~20 ℃ , 萌发适温 28 ℃。 高温多雨或高温干旱 , 但夜间结露重 , 持续时间长 , 易发病。尤其缺水、 缺肥、灌水过多或植株生长不良发病重。
病害分类: 真菌
防治办法: (1) 选用耐病品种。如津南实芹 1 号。 (2) 从无病株上采种 , 必要时用 48 ℃温水浸种 30 分钟。 (3) 实行 2 年以上轮作。 (4) 合理密植 , 科学灌溉 , 防止田间湿度过高。 (5) 发病初期喷洒 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或 78% 波?锰锌 ( 科博 ) 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 53.8% 可杀得干悬浮剂 1000 倍液、 10% 口恶 醚唑 ( 世高 ) 水分散粒剂 2000 倍液。 (6) 保护地条件下 , 可选用 5% 百菌清粉尘剂 , 每 667㎡ 1次 1kg。 或施用 45% 百菌清烟剂 , 每 667㎡ 1 次 200g, 隔 9 天左右 1 次 , 连续或交替施用 2~3 次。


总体描述: 症状 芹菜叶斑病又称早疫病 , 主要为害叶片。病叶上初呈黄绿色水渍状斑 , 后发展为 圆形或不规则形 , 大小 4~10mm 。病斑灰褐色 , 边缘色稍深不明晰 , 严重时病斑扩大汇合成斑块 , 终致叶片枯死。茎或叶柄上的病斑椭圆形,3~7mm, 灰褐色 , 稍凹陷。发病严重的全株倒伏。高湿时 , 上述各病部均长出灰白色霉层 , 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原 Cercispora appii Fres. , 称芹菜尾孢,属半知菌类真菌。子实体两面生,子座小,褐色。分生孢子梗束生,每束2~11根,榄褐色,顶端色淡,不分枝,有或无膝状节,顶端近截形,孢痕显著,具0~2个隔膜,大小30~87.5 2.5~5.5m。分生孢子无色,鞭形,直或弯曲,顶端较尖或瘦尖,至基部近截形,具隔膜3~19个,大小55.9~217.53.1~5.6m。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附着在种子或病残体上及病株上越冬。春季条件适宜 , 产出分生孢子 , 通过雨水飞溅 , 风及农具或农事操作传播 , 从气孔或表皮直接侵入。发育适温 25~30 ℃。分生孢子形成适温 15~20 ℃ , 萌发适温 28 ℃。 高温多雨或高温干旱 , 但夜间结露重 , 持续时间长 , 易发病。尤其缺水、 缺肥、灌水过多或植株生长不良发病重。无公害防治法 (1) 选用耐病品种。如津南实芹 1 号。 (2) 从无病株上采种 , 必要时用 48 ℃温水浸种 30 分钟。 (3) 实行 2 年以上轮作。 (4) 合理密植 , 科学灌溉 , 防止田间湿度过高。 (5) 发病初期喷洒 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或 78% 波?锰锌 ( 科博 ) 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 53.8% 可杀得干悬浮剂 1000 倍液、 10% 口恶 醚唑 ( 世高 ) 水分散粒剂 2000 倍液。 (6) 保护地条件下 , 可选用 5% 百菌清粉尘剂 , 每 667㎡ 1次 1kg。 或施用 45% 百菌清烟剂 , 每 667㎡ 1 次 200g, 隔 9 天左右 1 次 , 连续或交替施用 2~3 次。

西芹枯萎病


病害中文名: 西芹枯萎病
病害英文名: Celery Fusarium wilt
病原信息: 病原中文名: 尖孢镰孢芹菜专化型
病原学名: Fusarium oxysporum f. sp. Apii (Nels. Et Sherb) Snyder Hansen
分类地位: 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瘤座菌目,镰刀属,尖孢镰孢芹菜专化型
病原介绍: 菌丝无色具隔膜 ; 大型分生孢子无色透明 , 纺锤形 , 多具 3 个隔膜 ; 小型分生孢子单细胞 , 无色透明 , 多具 1 个隔膜 ; 厚垣孢子单生或串生 , 梨形 , 厚垣孢子多顶生或间生 , 孢子内生。病菌发育适温 28 ℃左右 , 最高 36 ℃ , 最低 8 ℃ , 该菌只侵染芹菜。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 西芹

侵染部位: 整株
病害症状: 苗期、成株均可发病。苗期染病 : 表现生长缓慢 , 严重的幼苗萎蔫枯死。成株染病:叶片失去光泽和生机 , 叶色暗淡 , 严重的叶片失绿或叶脉间叶肉出现黄绿相间斑驳。剖开病茎可见维管束变褐。根及根颈部叶柄变红 , 根系逐渐烂腐干枯。
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厚垣孢子在土中越冬 , 能存活多年 , 条件适宜时萌发 , 长出芽管从嫩细根侵入 , 致部分皮层腐烂 , 侵入后就在根、根颈、叶柄等维管束内存活 , 菌丝体抑制营养物质和水分向上运输。该病潜育期 20 天左右 , 地表干燥、地温上升快受害重 , 气温低于 7.7 ℃ , 高于 36 ℃发病轻,20~32 ℃易发病 ,28 ℃发病重。
病害分类: 真菌
防治办法: (1) 选用抗病品种 , 施用腐熟有机肥或生物有机肥 , 加强栽培管理使植株生长健壮 , 增强抗病力。浇水做到小水勤浇 , 保持土壤湿润 , 防止土壤忽干忽湿或较长时间的干旱。 (2) 发病前 10 天浇灌 50% 多?硫 ( 广保 ) 悬浮剂 700 倍液或 80% 多?福?锌 ( 绿亨 2 号 ) 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 50% 氯溴异氰尿酸 ( 灭菌成 ) 可溶性粉剂 1000 倍液。

总体描述: 症状 苗期、成株均可发病。苗期染病 : 表现生长缓慢 , 严重的幼苗萎蔫枯死。成株染病:叶片失去光泽和生机 , 叶色暗淡 , 严重的叶片失绿或叶脉间叶肉出现黄绿相间斑驳。剖开病茎可见维管束变褐。根及根颈部叶柄变红 , 根系逐渐烂腐干枯。病原 Fusarium oxysporum f. sp. apii (Nels. et Sherb) Snyder Hansen, 称尖孢镰孢芹菜专化型 , 属半知菌类真菌。菌丝无色 , 有隔膜。大型分生孢子无色透明 , 纺锤形 , 多具 3 个隔膜 , 着生在小梗上。小型分生孢子无色透明 , 单细胞或有 1 隔膜。厚垣孢子顶生或间生 , 有的内生 , 近球形至梨形 , 单生或串生。该菌只侵染芹菜。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主要以厚垣孢子在土中越冬 , 能存活多年 , 条件适宜时萌发 , 长出芽管从嫩细根侵入 , 致部分皮层腐烂 , 侵入后就在根、根颈、叶柄等维管束内存活 , 菌丝体抑制营养物质和水分向上运输。该病潜育期 20 天左右 , 地表干燥、地温上升快受害重 , 气温低于 7.7 ℃ , 高于 36 ℃发病轻,20~32 ℃易发病 ,28 ℃发病重。无公害防治法 (1) 选用抗病品种 , 施用腐熟有机肥或生物有机肥 , 加强栽培管理使植株生长健壮 , 增强抗病力。浇水做到小水勤浇 , 保持土壤湿润 , 防止土壤忽干忽湿或较长时间的干旱。 (2) 发病前 10 天浇灌 50% 多?硫 ( 广保 ) 悬浮剂 700 倍液或 80% 多?福?锌 ( 绿亨 2 号 ) 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 50% 氯溴异氰尿酸 ( 灭菌成 ) 可溶性粉剂 1000 倍液。

西芹炭疽病


病害中文名: 西芹炭疽病
病原信息: 病原中文名: 刺盘孢属
病原学名: Colletotrichum sp.
分类地位: 真菌界半知菌类腔孢纲黑盘菌目,刺盘孢属
病原介绍: 分生孢子盘初埋生,直径80~140m,分散,有时具褐色至暗褐色刚毛,后外露,孢子盘平,上面敞开,深色,四周有黑色刚毛。分生孢子梗短,不分枝。分生孢子顶生,圆柱形,单胞,无色。分生孢子新月形,大小16~213.5~4(m),单胞无色。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 西芹

侵染部位: 叶柄

病害症状: 患部出现褐色短条状或梭状稍下陷病斑,严重时病斑密布并相互连合,致叶柄变褐、收缩乃至萎垂。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孢盘随病残体遗落在土壤中存活越冬。翌年分孢盘产生分生孢子,借助雨水溅射而传播侵染致病。病部上新形成的分生孢子同样借助雨水溅射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致病,病害得以蔓延。温暖多湿的天气或植地环境有利于发病。偏施过施氮肥,浇水过度,过度密植,株间荫蔽易发病。
病害分类: 真菌
防治办法: (1)选用抗病品种。(2)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植株抗逆力,可减轻发病。在水分管理上,宜小水勤浇,避免土壤过湿;雨后及时清沟排渍降湿。在用肥上,宜配方施肥,使氮磷钾比例适当,防止过施偏施氮肥,并配合喷施叶面肥,促植株稳生稳长,壮而不过旺,增强抗逆力。(3)及时喷药预防控病。在植株进入封行期,最迟于发病初期喷施75%百菌清+70%托布津(1:1)1 000~1 500倍液,或69%安克锰锌+75%百菌清(1:1)1 500倍液,或50%施保功可湿粉1 000倍液,或50%炭疽福美可湿粉400~500倍液,或40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