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柑橘脂斑病
病害别名: 柑橘黄色腻斑病 、 柑橘脂点黄斑病
病害英文名: Greasy yellow spot of citrus
病原信息: 病原中文名: 橘果球座菌
病原学名: Guignardia citricarpa Kiely.
分类地位: 真菌界子囊菌门腔菌纲座瘤菌目,球座菌属,橘果球座菌
病原介绍: 一是病菌的寄生性较弱;二是病原菌具有潜伏侵染特性,病菌一般在谢花后的一个半月内侵入幼果内,7月底至8月初开始发病。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 柑橘
寄主英文名: citrus
侵染部位: 枝、叶、茎、果
症状图:

病害症状: 柑橘脂斑病又称黄色腻斑病、脂点黄斑病,一般为害不重,常发生在单株或邻近植株之小范围内。受害重的橘树常是生长势弱,或被其它病虫严重为害后濒衰的树。叶片受害后光合作用受阻,渐大量脱落,对单株产量造成较大影响。果实被害后,出现大量油瘤状污斑,影响品质和商品价值。由于发病部位不同,症状有一定差异:枝、叶部症状:一般情况下枝茎上发生较少,叶是主要侵染部位,枝、叶上病斑形态特征相似。叶上病斑初呈许多半透明状小圆斑,油渍状,后渐变为浅褐至污褐色斑,癌彦状微隆起。后期,无数小斑愈合成大斑,不规则形,暗褐色至黑褐色,大小4~8(mm),叶两面均可见。茎上病斑比叶上小些,愈合程度也较小。果上症状:病斑多发生在向阳的果面上,仅侵染外果皮。初期症状为痛彦状污黄色小突粒,几个或数十个散集在约1~1.5(cm)2的区域内。此后病斑不断扩散,隆突和愈合程度加强,突粒颜色变深,病部分泌的脂胶状透明物被氧化成污褐色,形成1~2(cm)大小、病健组织分界不明显的大块脂斑。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或子囊壳在病枝叶和病果上越冬。翌年春季气温升高,罹病组织上的菌丝发育,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萌发芽管侵入寄主引起发病,此后再长出分生孢子进行多次再侵染。越冬子囊壳春季吸水破裂,释放出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萌发芽管侵入,引起发病。高温、多湿气候有利发生,在这种环境下,如华南等橘区,病残体上几乎全年都可产生分生孢子。病菌有潜伏侵染的特性,多雨季节或高温高湿下,潜育之病原会骤然发病,使人措手不及难于预防。6~8月是橘园主要发病期。甜橙、橙柑、蜜橘等易感病,金橘等品种较抗病。同品种中的弱树和老龄树,肥水管理差,特别是夏季高温缺水的橘园发病较重。
病害分类: 真菌
防治办法: (1)加强橘园管理,培养壮树,提高植株自身抗病力。(2)发病前喷洒70%多菌灵悬浮剂加75%达科宁可湿性粉剂各800~1000倍液或上述多菌灵加53.8%可杀得2000干悬浮剂1000倍液、50%多?福可湿粉800倍液,隔15天1次,共防2~3次,防效可达90%。

总体描述: 症状 柑橘脂斑病又称黄色腻斑病、脂点黄斑病,一般为害不重,常发生在单株或邻近植株之小范围内。受害重的橘树常是生长势弱,或被其它病虫严重为害后濒衰的树。叶片受害后光合作用受阻,渐大量脱落,对单株产量造成较大影响。果实被害后,出现大量油瘤状污斑,影响品质和商品价值。由于发病部位不同,症状有一定差异:枝、叶部症状:一般情况下枝茎上发生较少,叶是主要侵染部位,枝、叶上病斑形态特征相似。叶上病斑初呈许多半透明状小圆斑,油渍状,后渐变为浅褐至污褐色斑,癌彦状微隆起。后期,无数小斑愈合成大斑,不规则形,暗褐色至黑褐色,大小4~8(mm),叶两面均可见。茎上病斑比叶上小些,愈合程度也较小。果上症状:病斑多发生在向阳的果面上,仅侵染外果皮。初期症状为痛彦状污黄色小突粒,几个或数十个散集在约1~1.5(cm)2的区域内。此后病斑不断扩散,隆突和愈合程度加强,突粒颜色变深,病部分泌的脂胶状透明物被氧化成污褐色,形成1~2(cm)大小、病健组织分界不明显的大块脂斑。病原 国内对柑橘脂斑病有较多的研究报道,至今未得到统一认定。为便于读者概略了解其分类地位,现将有代表性的学者及其所作的研究结果列告于下:1952年日本田中彰一等报道,病原有性世代为球腔菌属的保利球腔菌Mycosphaerella borrii Hara,无性态是一种尾孢霉菌Cercospora sp.;1961年美国F. E. Fisher报道,病原的有性态是柑橘灰色尾孢菌Cercospora citri grisea Fisher;1972年美国J. O. Whitiside报道,病原的有性态为柑橘球腔菌Mycosphaerella citri Whitiside,无性态为一种瘤丝孢菌Stenella sp.;1981年澳大利亚C. R. Wellings报道,此病由柑橘壳针孢菌Septoria citri Pass和一种球腔菌Mycosphaerella sp. 共同侵染引起;1983年中国严森祥报道,病原的有性态为球座菌属的橘果球座菌Guignardia citricarpa Kiely. 无性态是茎点属的橘果茎点霉菌Phoma citricarpa Mcalp.;1986年我国殷恭毅报道,认为病原有性态应是柑橘球腔菌Mycosphaerella citri Whit. 无性态为柑橘灰色窄苔菌或称灰色疣丝孢Stenella citri grisea (Fisher)Siv.。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或子囊壳在病枝叶和病果上越冬。翌年春季气温升高,罹病组织上的菌丝发育,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萌发芽管侵入寄主引起发病,此后再长出分生孢子进行多次再侵染。越冬子囊壳春季吸水破裂,释放出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萌发芽管侵入,引起发病。高温、多湿气候有利发生,在这种环境下,如华南等橘区,病残体上几乎全年都可产生分生孢子。病菌有潜伏侵染的特性,多雨季节或高温高湿下,潜育之病原会骤然发病,使人措手不及难于预防。6~8月是橘园主要发病期。甜橙、橙柑、蜜橘等易感病,金橘等品种较抗病。同品种中的弱树和老龄树,肥水管理差,特别是夏季高温缺水的橘园发病较重。防治方法 (1)加强橘园管理,培养壮树,提高植株自身抗病力。(2)发病前喷洒70%多菌灵悬浮剂加75%达科宁可湿性粉剂各800~1000倍液或上述多菌灵加53.8%可杀得2000干悬浮剂1000倍液、50%多?福可湿粉800倍液,隔15天1次,共防2~3次,防效可达90%。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