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名称葡萄细菌性疫病

分布主要分布在法国、希腊、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南非、加那利群岛、阿根廷、土耳其、奥地利、保加利亚、瑞士、前南斯拉夫、突尼斯等地。

寄主自然寄主只有葡萄。

发病症状
每年春季至6月在葡萄新梢上发病,一般来讲,12-30 cm长的新梢,下方2或3节常先发病,然后逐渐向上扩展。初期出现红褐色的条斑,病斑处细胞增生、肿大、开裂或呈溃疡状,有时深达髓部,新梢最后萎蔫,干枯。在一些幼嫩的枝条上变色较少,整个枝条枯死,发病枝条短小,葡萄出现矮化现象。茎秆横切面上的组织呈褐色。在叶片上,病菌经由叶柄、维管束侵入叶片,叶片常枯死;另外病菌由气孔直接侵染叶片,这种类型使叶片上产生红褐色的角斑。病菌从气孔侵染时,则叶尖变成红褐色。温度较高时,病叶上可以看到淡黄色的菌脓流出。病原菌也能侵染葡萄的根,无论是嫁接植株还是自根苗植株,都会使枝梢生长缓慢。

病原
葡萄细菌性疫病菌原为Xylophilus ampelinus (Panagopoulos) Willems et a1.,异名Xanthomonas ampelina Panagopoulos。葡萄细菌性疫病菌是具鞭毛、端生、杆状的革兰氏阴性细菌。25℃下培养,生长慢,菌落光滑不黏稠,黄色,圆形,边缘整齐规则。大小0.4-0.8 cm,在适当的培养基上需生长6-10天。

发生规律
葡萄细菌性疫病菌的生活周期至今没有完全阐明,病菌在病树的维管束内越冬。初侵染主要发生在l-2年生的枝条上,细菌在木质部的导管内随树液流动到植株的各个器官。

病菌可通过气孔和伤口侵染健康植株,当夏剪和农事操作及枝蔓摩擦等造成损伤时病树中的细菌便经过雨水飞溅、灌溉水流、操作工具和枝蔓摩擦等传播到健树,引起健株发病。因此,病树中因伤口渗出的带菌汁液是病害的主要接种体来源。冻伤和雹伤易引起病害流行。病菌的远距离传播主要是带菌的苗木、接穗、砧木和插条等繁殖材料。病害发生需要温暖、潮湿的条件,尤其是在潮湿有风的天气就更容易传播,而喷灌则有利于病菌传播。

防治方法
(1)严格检疫:该病害的防治主要措施是防止病原菌向葡萄园内未侵染的葡萄种植区和新建葡萄园扩散。对远距离调运的苗木及繁殖材料应认真检查,确认不带病菌。必要时可进行苗木消毒。应在无病区繁殖苗木,无病区葡萄园中的植株或嫁接材料都必须保证无菌。

(2)清除菌源:如果是已染病葡萄园,所有的染病枝条都需剪掉并焚毁,所有的病死植株也需根除并焚毁。

(3)果园管理:病园内应注意病害的株间传播,修剪时注意是否为病株,避免通过修剪工具传播,避免喷灌和大水漫灌。

(4)药剂防治:参照葡萄根癌病的防治方法,若有葡萄根癌病的果园结合葡萄根癌病防治即可。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