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种名称鄂马铃薯5号

分类 薯芋类-马铃薯
学名Solanum tuberosum L.

审(认)定年份2005年

审(认)定情况2005年通过湖北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认)定编号鄂审薯2005001

选育单位 湖北恩施中国南方马铃薯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用393143-12作母本,NS51-5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马铃薯品种。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中晚熟鲜食品种。株型半扩散,植株较高,叶片较小,生长势较强。茎叶绿色,花冠白色,开花繁茂。结薯集中,薯形扁圆,黄皮白肉,表皮光滑,芽眼浅,耐贮藏。商品薯率偏低。区域试验中株高59.7厘米,单株主茎数5.4个,单株结薯12.2个,商品薯率64.6%。全生育期89天,比米拉长8天,比鄂马铃薯3号短1天。

产量表现

20032004年参加湖北省马铃薯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873.4公斤,比对照鄂马铃薯3号增产17.99%。其中:2003年亩产1390公斤,比鄂马铃薯3号增产9.36%。2004年亩产2356.7公斤,比鄂马铃薯3号增产23.75%,极显著。

抗性

抗病性鉴定为晚疫病发病率11.09%,轻花叶病毒病发病率0.31%,青枯病病株率为0。

栽培技术要点:

1. 选用脱毒种薯,采用育芽带薯移栽技术栽培。

2. 合理密植。单作每亩4000株,套作2400株。

3. 科学施肥。重施有机肥,增施磷、钾肥,及时追施芽肥。底肥亩施农家肥1500~2000公斤,过磷酸钙20公斤、复合肥(15:15:15)15公斤;幼芽破土时,早追芽肥,亩施尿素10公斤;现蕾时视长势每亩酌情追施尿素3~5公斤以防早衰。

4. 注意轮作换茬,预防青枯病,并注意防治晚疫病和28星瓢虫。

适宜地区
适于湖北省二高山和高山地区种植。

延伸阅读

中薯5号马铃薯


品种名称中薯5号

分类 薯芋类-马铃薯
学名Solanum tuberosum L.

审(认)定年份2012年

审(认)定情况2012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认)定编号鄂审薯2012002

选育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引种单位湖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华中农业大学引进

品种来源从中薯3号天然结实后代中选择优良单株经无性繁殖而成的马铃薯品种。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中薯5号属早熟马铃薯品种。株型直立,生长势中等,茎、叶绿色,复叶中等大小,茸毛少,叶缘平展,匍匐茎中等长。单株结薯数较多,薯块中等偏小,薯型圆形,黄皮淡黄肉,表皮较光滑,芽眼较浅,常温条件下休眠期较短,耐贮性一般。区域试验中生育期67天,株高50.4厘米,单株主茎数7.4个,单株结薯数8.2个,单薯重57.8克,商品薯率68.1%。

产量表现

中薯5号马铃薯品种2009~2010年参加湖北省马铃薯低山平原组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22.2公斤,比对照南中552增产。

品质分析

品质测定干物质含量为21.7%,淀粉含量为15.9%。

抗性

田间花叶病毒病、晚疫病发生较重。

栽培技术要点

1. 选用脱毒种薯适时播种,播前催芽,元月中下旬播种,单作每亩种植4500~5000株。

2. 配方施肥。底肥重施有机肥,注意氮、磷、钾配合施用;早施追肥,促早发棵早结薯。

3. 加强田间管理。及时中耕培土,清沟排渍。

4. 注意轮作换茬。加强晚疫病等病害防治。

适宜地区
适于湖北省平原、丘陵地区种植。

宁薯5号马铃薯


品种名称宁薯5号

分类 薯芋类-马铃薯
学名Solanum tuberosum L.

审(认)定年份1997年

审(认)定情况1997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994年通过宁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认)定编号GS05003-1997

选育单位 宁夏自治区固原地区农科所
品种来源76-2-15自交后代实生苗。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宁薯5号属晚热淀粉加工和菜用兼用型马铃薯品种,生育期120天左右,株型直立,株高50cm左右,分枝3-4个,叶绿色、花白色,结薯集中,平均单株结薯4~6个,薯圆型,黄皮白肉,芽眼浅。该品种耐肥水,适口性好,休眠期短,窖藏易发芽。

产量表现

一般每亩产量为1600千克。

19921994年在西北青海、甘肃、宁夏三省五点十次试验中,表现全部增产,平均较对照品种陇薯2号增产27.5%。在甘肃、宁夏生产试验,平均较对照临薯12号增产26.5%。

品质分析

块茎干物质含量23.5%,淀粉含量15.1%,蛋白质含量3.2%,还原糖含量1.3%。

抗性

植株田间抗晚疫病,抗花叶及卷叶病毒。

栽培技术要点

1. 半干旱区每公顷保苗5.25万株,阴湿地保苗6.0万株。

2. 精细整地、增施肥料,每公顷施农家肥45吨,二铵或尿素、磷肥各150千克,现蕾期追尿素75千克/公顷。

适宜地区 适宜于宁夏南部半干旱及阴湿地区、西北甘肃、青海省等地区种植。

鄂萝卜2号


品种名称鄂萝卜2号

分类 根菜类-胡萝卜
学名Daucus carota L. vat. sativa DC.

审(认)定年份2003年

审(认)定情况2003年通过武汉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认)定编号鄂审菜0042003

选育单位 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用982A作母本,M1348#8作父本配组育成的杂交萝卜品种。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早熟秋萝卜品种。田间生长势较强,株高30~40厘米,开展度60厘米左右,裂叶、叶柄及叶脉红色。肉质根短圆柱形,红皮白肉,表皮较薄且光滑,长20厘米左右,横径8厘米左右,单株重0.7公斤左右,商品性好。生育期50~70天,较耐热,抗病性较强。

产量表现

20002002年在湖北省武汉、宜昌、黄石、黄冈等地试验试种,一般亩产3500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

1. 播种育苗。深沟高畦,施足基肥,7月底至9月中旬播种,双垄栽培,一水齐苗。

2. 田间管理。及时间苗、定苗,合理密度。行距50厘米,株距20厘米左右。适时灌水,及时中耕除草,注意防治霜霉病。

3. 适时收获。播种后55天以内收获,以免糠心。

适宜地区
适于湖北省种植。

鄂茭1号


品种名称鄂茭1号

分类 水生菜类-茭白
学名Zizania caduciflora (Turez. ex Trin. ) Hand. -Mazz.

审(认)定年份2001年

审(认)定情况2001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认)定编号鄂审菜002-2001

选育单位 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从象牙茭变异单株中单墩系选而成。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单季茭。株型紧凑,株高240~260厘米。肉质茎竹笋形,洁白光滑,商品性好。肉质茎长20~25厘米,横径3~4厘米,单茭重100~120克。秋茭9月20日即可上市。

产量表现

一般产量为1500千克/亩。

栽培技术要点

1. 一般先将选留的种墩于寄秧田内寄秧,长江中下游地区于4月上旬从寄秧田取出种墩,切成小茭墩(带萌蘖苗7~8个)并定植于施入基肥的大田,定植行距100厘米、株距50厘米,栽植密度1200~1300穴/亩。

2. 定植10~15天,施腐熟肥1000千克/亩或硫酸钾复合肥30~50千克/亩;8月中下旬,再施腐熟粪肥2500~3000千克/亩或硫酸钾复合肥30~40千克/亩。

3. 7月上中旬开始从叶鞘基部摘去枯黄叶,拔去无效分蘖,共2~3次。

4.同茭白一侧开裂露白后即可采收,一般每2~3天收1次。

适宜地区 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均可栽培。

鄂莲4号


品种名称鄂莲4号

分类 水生菜类-莲藕
学名Nelumbo nucifera Gaertn.

审(认)定年份1993年

审(认)定情况1993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选育单位 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选用长征泡子作母本,武莲 1号(8126)作父本,进行人工杂交,并对杂种一代单株选择,经无性系繁殖而育成的深水藕品种。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中熟。叶柄长140厘米左右,叶径75厘米,花白色,藕身粗圆筒形。主藕5~7节,长120~150厘米,横径7~8厘米,主藕和子藕都很粗壮,皮白色,顶芽黄白色。入泥深25~30厘米,单枝重5~6千克。肉质偏粉,含淀粉量较高。生食、熟食和加工罐藏均可,较适于煨汤或制糯米藕。

产量表现

7月中下旬可收青荷藕750~1000千克/亩,9月可开始收老熟藕2500千克/亩左右。

栽培技术要点

1. 长江流域4月上旬定植,行距200~250厘米、穴距150~200厘米,一般用种量200千克/亩。

2. 定植前施入农家肥4000~5000千克/亩或复合肥和腐熟饼肥各25~30千克/亩。定植时水深应保持在5~10厘米,78月可灌水深10~15厘米,之后水深逐渐回落。追肥分两次施入,第一次在1~2片立叶(约定植后25天)时施用,追尿素15千克/亩或腐熟人粪尿2000千克/亩;第二次在即将封行时施用,施复合肥20~25千克/亩、尿素10~15千克/亩或腐熟人粪尿2000千克/亩。

3. 加强对腐败病、斑纹病、莲缢管蚜、稻食金花虫等病虫害的防治。

适宜地区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可栽培。

鄂茭2号


品种名称鄂茭2号

分类 水生菜类-茭白
学名Zizania caduciflora (Turez. ex Trin. ) Hand. -Mazz.

审(认)定年份2001年

审(认)定情况2001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认)定编号鄂审菜003-2001

选育单位 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从中介茭的变异单株中单墩系选而成。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双季茭。夏茭株高180~190厘米,秋茭株高240 ~250厘米。夏茭迟熟,6月上旬上市,可收带娘茭400~500千克/亩;秋茭早熟,9月上旬上市。肉质茎竹笋形,洁白光滑,商品性好。肉质茎长20~21厘米,横径3.5~4.0厘米,单茭重90~100克。

产量表现

夏、秋茭产量均可达1250千克/亩。

栽培技术要点

1.选择土壤肥沃田块,施足基肥。4月上旬在寄秧田取出种墩,用快刀分成小茭墩,每小墩带茭苗5~6棵,随分随栽,行距90~100厘米、株距45厘米。

2.5月初追施1次分蘖肥,8月上旬追施1次孕茭肥。分蘖前灌水3~5厘米深,7月中旬后应去除无效分蘖。

3.及时防治二化螟、大螟和长绿飞虱。在秋茭采收的中前期,应及时选种,做好标记。

4.翌年2月上旬茭白萌芽时施入人粪尿3000~3500千克/亩,在3月中下旬追施硫酸钾复合肥30~35千克/亩,以后看苗施肥。在苗高20厘米和35~40厘米时各疏苗1次,间除茭墩内小苗、弱苗,每墩保持壮苗20个左右。

5.对缺苗的地方应进行补苗,使田间茭苗均匀一致。

适宜地区 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均可栽培。

鄂莲2号


品种名称鄂莲2号

分类 水生菜类-莲藕
学名Nelumbo nucifera Gaertn.

审(认)定年份1993

审(认)定情况1993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选育单位 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选育。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叶柄长180厘米,叶面多皱褶,白花藕。入泥深30厘米,主藕5~6节,长120厘米,横径7厘米,呈圆筒形,横断面近圆形。表皮白色,子藕3-4枝,多向一边着生。单枝重4~5千克,皮色白。入泥深30厘米左右,采收容易。清炒煨煮皆宜,易粉,汤色白,味甜。中晚熟,8月下旬可始收,10月收老熟藕。

产量表现

一般产量为2000~2500千克/亩。

栽培技术要点

1. 长江流域4月上旬播种。栽植密度收青荷藕的每亩600个芽头,收老熟藕的为每亩300~400个芽头。

2. 播前施足基肥,播后灌浅水,至6月中旬水加深至20厘米。第一次追肥在出现2~3片立叶时进行,同时注意除草;第二次追肥在封行前进行。

3. 7月上是旬即可收获,收后可栽晚稻;若用薄膜覆盖,5月底至6月初采收,可收大留小分次收获,9月中旬再收老熟藕。

适宜地区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可栽培。

鄂蕹菜1号


品种名称鄂蕹菜1号

分类 绿叶菜类-蕹菜(空心菜)
学名Ipomoea aquatica Forsk.

审(认)定年份2002年

审(认)定情况2002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认)定编号鄂审菜001-2002

选育单位 湖北省荆门市蔬菜办公室
品种来源以拾桥镇本地蕹菜作亲本,经单株混合选育而成。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早熟圆叶类蕹菜品种。蔓性较强,长势旺盛。叶片长卵形,大而阔,上端短尖,基部心脏形,花白色。全生育期180天,从播种到现蕾约92天,早春大棚栽培从播种到始收50~60天,采收期60天左右。7叶1心时采收,株高29.6厘米,叶长8.9厘米,宽5.0厘米,叶柄长6.6厘米。耐寒性强。质地脆嫩,红茎率小于1%。

产量表现

19992001年在荆州、荆门等地试验、试种,一般亩产3000公斤。

品质分析

碳水化合物含量3.03%,蛋白质含量2.26%,维生素C含量72.4毫克/公斤,可溶性糖含量0.21%。

栽培技术要点

1. 冬凌炕地,大棚种植。

2. 1月底至3月初播种,亩用种量25公斤。穴行距5厘米10厘米,每穴2~3粒。

3. 施足底肥,及时施提苗肥,拔节肥。忌用单一氮肥。

4. 加强通风,降湿度,促扎根,抗氨害。

5. 注意防治病虫害,重点防治灰霉病。

适宜地区
适宜湖北省早春设施栽培。

鄂茄1号


品种名称鄂茄1号

分类 茄果类-茄子
学名Solanum melongena L.

审(认)定年份1996年

审(认)定情况1996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选育单位 湖北省武汉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用87-25和87-16两个自交系配制的一代杂种。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早熟种,较耐低温、较抗绵疫病。从定植至采收只需40天。植株直立,株高70厘米,开展度60厘米60厘米,分枝性强。门茄着生在主茎第六至第七节上。花浅紫色,多数簇生,少量单生。果实长条形,长25~30厘米,横径3.0~3.5厘米。单果重110~150克。果面黑紫色,平滑有光泽;果肉白绿色,质地柔嫩,粗纤维少,略带甜味,商品性好。果皮薄,耐老。抗逆性强,适应性广。适宜春秋两季栽培。

产量表现

每667平方米产3500~5000千克。

抗性

较耐低温。较抗绵疫病。

栽培技术要点

1.武汉地区大棚栽培,10月上旬冷床育苗,2叶1心时分苗,翌年1月中下旬定植,每667平方米栽苗3000株左右。

2.采用高畦栽培,施足底肥。低温条件下开花时,可用生长素蘸花。

3.随着植株的生长需及时整枝打叶,以利通风透光。

4. 并注意防治蚜虫、红蜘蛛、二十八星瓢虫、茶黄螨、褐纹病。

适宜地区
全国各地均可栽培,宜春、秋两季栽培,尤其是春季早熟栽培。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