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种名称湘红菜薹1号

分类 白菜类-紫菜薹
学名Brassica campestris L.var.purpurea Bailey

审(认)定年份1998年

审(认)定情况1998年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选育单位 湖南省蔬菜研究所
品种来源湖南省蔬菜研究所(现属于隆平高科湘研蔬菜种苗分公司)育成的一代杂种。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别名湘红1号。株高20~30厘米,开展度55厘米左右。莲座叶7~8片,紫绿色,长卵形;基部有不规则叶翼,叶面光滑、无蜡粉。菜薹薹皮亮紫色,无蜡粉,薹长30厘米左右、横径1.5~2.0厘米;菜薹肥嫩,味甜,少粗纤维,风味浓,品质佳。极早熟,从播种到始采收45~50天。耐热,较耐旱,耐寒性一般。抗病性强,抗软腐病。

产量表现

早秋栽培产量约为1000千克/亩,秋冬栽培产量为1500~2000千克/亩。

栽培技术要点

1. 长江流域在7月下旬至9月上旬播种育苗,最适播种期为8月中下旬,用种量50克/亩。苗龄25天左右定植,栽植密度3500株/亩,行距40~50厘米、株距30厘米。

2. 忌连作,宜选择排灌水便利的壤土地种植。

3. 定植前施足基肥,定植后至采收前追施2次速效肥,以后每采收1次追施1次复合肥。薹长达30厘米左右时及时采收。主薹应在薹基部切断,不留桩,切口略倾斜。

4. 苗期注意防治猿叶虫,莲座叶期注意防治菜青虫、小菜蛾和霜霉病,采收期注意防治软座腐病。

适宜地区
适宜在长江中下游流域作极早熟、早熟秋冬栽培。

扩展阅读

鄂红1号紫菜薹


品种名称鄂红1号

分类 白菜类-紫菜薹
学名Brassica campestris L.var.purpurea Bailey

审(认)定年份2003年

审(认)定情况2003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认)定编号鄂审菜0012003

选育单位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品种来源以9610作母本,9603作父本配组育成的杂交红菜薹品种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该品种属极早熟紫菜薹品种,从播种到始收50天左右,盛采期60~90天,元旦前采收完毕。田间生长势中等,株高40~50厘米,开展度70厘米左右,基生莲座叶7~9片。菜薹紫色少蜡粉,色泽较鲜艳,单薹重45~80克。薹叶3片左右,薹叶尖小;薹长25~45厘米,横径1.5~2.0厘米。

产量表现

19971999年在武汉、孝感、宜昌、荆州、襄樊、十堰等地试验、试种,前期产量高,一般总产量1700~2000公斤。

抗性

耐热性强,较耐霜霉病,不抗黑腐病。

栽培技术要点

1. 播种育苗。8月中旬至9月中下旬播种,早播要盖遮阳网。出苗后酌情喷水。

2. 整地定植。选用前茬未种过白菜的地块,深沟高畦,亩施腐熟有机肥2500公斤或三元复合肥50公斤作基肥。苗龄不超过25天,亩栽3000~3200株。

3. 田间管理及采收。定植返苗后一周内追施一次速效肥,封行前追施2~3次。薹长25~30厘米时采收,每采收2~3次后及时追施速效肥。全生育期要及时灌溉,保持土壤湿润。

4. 防治病虫害。苗期防治黄条跳甲、菜螟,大田期主要防治软腐病、霜霉病、黑斑病、蚜虫、菜螟、菜青虫等病虫害。

适宜地区
适于湖北省种植。

湘红2000紫菜薹


品种名称湘红2000

分类 白菜类-紫菜薹
学名Brassica campestris L.var.purpurea Bailey

选育单位 隆平高科湘研蔬菜种苗分公司
品种来源隆平高科湘研蔬菜种苗分公司育成的紫菜薹一代杂种。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菜薹肉质幼嫩肥大,主薹横径约2.5厘米,第一批侧薹横径约2.2厘米,单根菜薹鲜重60克左右,肥大者可达150克。菜薹紫红色、无蜡粉,薹生叶小而少。菜薹肉质细腻,味甜,品质极好。植株侧薹成熟期集中,第一批侧薹6~10根,产量比一般品种高30%左右。中晚熟,播种后85天左右采收。植株耐寒、抗病性强,但不耐热。

产量表现

一般产量为2250千克/亩。

栽培技术要点

1. 长江流域在8月底至9月上旬播种育苗,12月上中旬开始采收,翌年12月为采收盛期。湖南地区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播种。

2. 育苗或直播均可,育苗移栽需35天左右。

3. 选择前茬未种过十字花科作物、排灌方便的地块种植。

4. 在南方栽培要求深沟窄畦,定植行距50厘米、株距30厘米,栽植密度3000株/亩,莲座叶生长适宜温度在15~20℃,菜薹适宜温度在5~15℃,能耐0℃左右低温。

5. 由于菜薹肥大,霜冻易引起空心,所以要及时采收。

适宜地区 适宜长江中下游地区作中晚熟秋冬栽培以及北方保护地栽培。

湘红9月紫菜薹


品种名称湘红9月

分类 白菜类-紫菜薹
学名Brassica campestris L.var.purpurea Bailey

选育单位 隆平高科湘研蔬菜种苗分公司
品种来源隆平高科湘研蔬菜种苗分公司育成的紫菜薹品种。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植株生长势中等,菜薹中等大小,侧薹横径约1.8厘米,红紫色,有少量蜡粉,薹生叶窄长形。风味好,特别适合湖南等地市场消费习惯,采收期相对较长。极早熟,从播种到始收50天左右。抗逆性强,较耐热。

栽培技术要点

1. 长江流域在8月底至9月上旬播种育苗,12月上中旬开始采收,翌年12月为采收盛期。

2. 湖南地区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播种

3. 育苗或直播均可,育苗移栽需35天左右。

4. 选择前茬未种过十字花科作物、排灌方便的地块种植。

5. 在南方栽培要求深沟窄畦,定植行距50厘米、株距30厘米,栽植密度3000株/亩,莲座叶生长适宜温度在15~20℃,菜薹适宜温度在5~15℃,能耐0℃左右低温。

6. 由于菜薹肥大,霜冻易引起空心,所以要及时采收。

适宜地区 适宜长江流域作早熟栽培。

早优1号菜薹


品种名称早优1号

分类 白菜类-菜薹(菜心)
选育单位 广州市蔬菜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广州市蔬菜科学研究所育成的杂交一代品种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株型紧凑,叶片长卵形。叶色和薹色深绿具有光泽,菜薹光滑无蜡粉;菜薹匀称,大小适中,薹粗1.2~1.4cm,薹长20~24cm,薹质脆嫩;基叶数为4~6片,抽墓鞍快,齐口花,薹叶小,薹和薹叶比例协调,净薹辜达到60%以上;节间疏,株型紧奏;根系发达,生长势旺盛,在高温多雨季节生长正常。

产量表现

产量稳定,播种至初收34天,夏季每666.7m2产1000~1500kg。

品质分析

菜薹纤维含量少(0.85 ),蛋白质含量较高(2.35 )。

抗性

耐热耐湿力强,耐病毒病。

栽培技术要点

1. 适播期4月上旬至10月中旬,高温多雨季节宜直播,每666.7m2用种量0.4~0.5kg。播种后可用腐熟土杂肥覆盖确保全苗。用黑纱阿覆盖则效果更佳,但子叶出土后应立即揭开防止徒长 夏季抽薹前每日浇水三次;三叶期前后及时疏苗除草,苗距10~13cm 如要生产较粗大的菜薹产品,则在抽薹现蕾前必须再次把弱劣小苗问去,并结台除草,便通风透光。此时应及时追肥,每866.7m2。

2. 每次用量20~30kg复台肥和5~10kg尿素混合施用,施肥应注意避免肥料落在花蕾上造成烂蕾,每次间苗及施肥后都要迅速浇水。高温多雨季节注意防治黄曲条跳岬、斜纹夜蛾和白斑病;在春末和初赦注意防治小菜蛾、菜青虫、蚜虫和病毒病。

鄂红2号紫菜薹


品种名称鄂红2号

分类 白菜类-紫菜薹
学名Brassica campestris L.var.purpurea Bailey

审(认)定年份2003年

审(认)定情况2003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认)定编号鄂审菜0022003

选育单位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品种来源以9609作母本,9611作父本配组育成的杂交红菜薹品种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中早熟紫菜薹品种,从播种到始收70天左右,盛采期80~120天。田间生长势强,株高50~55厘米,开展度70左右,基生莲座叶8~10片,叶柄、叶主脉紫红色。菜薹亮紫红色,无蜡粉,色泽鲜艳,单薹重50~90克。薹叶3片左右,薹叶尖圆,较长;薹长25~45厘米,横径1.5~2.0厘米。耐寒,抗病性较强。

产量表现

19971999年在武汉、孝感、宜昌、荆州、襄樊、十堰等地试验、试种,前期产量高,一般总产量1500~2000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

1. 播种育苗,8月中旬至9月中下旬播种,早播要盖遮阳网。出苗后酌情喷水。

2. 整地定植,选用前茬未种过白菜的地块,深沟高畦,亩施腐熟有机肥2500公斤或三元复合肥50公斤作基肥。苗龄不超过30天,亩栽2800~3000株。

3. 田间管理及采收,定植后一周内追施一次速效肥,封行前逐渐增大追肥浓度追施2~3次。薹长25~30厘米时采收,每采收2~3次后及时追施速效肥。全生育期要及时灌溉,保持土壤湿润。

4. 防治病虫害,苗期防治黄条跳甲、菜螟,大田期主要防治软腐病、霜霉病、黑斑病、蚜虫、菜螟、菜青虫等病虫。

适宜地区
适于湖北省种植。

湘干椒1号(湘椒3号)


品种名称湘干椒1号(湘椒3号)

分类 茄果类-辣椒
学名Capsicum annuum L.syn.C.frutescens L.

审(认)定年份2000年

审(认)定情况2000年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认)定编号258

选育单位 湖南省蔬菜研究所
品种来源利用亚洲蔬菜研究与发展中心干椒材料的多代自变系95-1为母本,湖南地方干椒品种的优良自交系8001为父本育成的干椒一代杂种。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中晚熟干椒一代杂种,从定植到采收红撤约70天,采收期90~120天.株高65厘米,开展度8O厘米,叶色深绿,第1花节位l3~ 15节。果实羊角形,果长16厘米,果实横径1.3厘米,果肉厚0.13厘米,果形较直,果面光滑,生物成熟果鲜红色。平均鲜单果重11g,干单果重2g。耐热、耐旱、抗病。果皮较薄,辛辣味浓,有特殊香气,干后呈半透明状,品质上等.

产量表现

每667m2产干椒350 kg左右。

品质分析

据湖南省蔬菜工程与技术重点实验室测定,果实Vc含量1640毫克/千克(鲜样),全糖含量3.8%,辣椒素含量0.28%,干物质含量19.1%。

栽培技术要点

栽培技术与一般干椒生产相同。

适宜地区 适于湖南省种植干椒生产区栽培。

湘椒31号(湘运1号)辣椒


品种名称湘椒31号(湘运1号)

分类 茄果类-辣椒
学名Capsicum annuum L.syn.C.frutescens L.

审(认)定年份2002年

审(认)定情况2002年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认)定编号XS00102002

选育单位 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家辣椒新品种技术研究推广中心、湖南省蔬菜研究所
品种来源以9704A(不育系)为母本,8215(湖南晚熟地方品种经多代自交选育而成)为父本配制的一代杂交种。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晚熟,前期果从开花到采收约30天。株高63厘米,开展度97厘米83厘米,叶绿色,卵圆形,叶长10.4厘米,宽5.3厘米。第一花节位12~14节。果实牛角形,果长17.6厘米,横径3.1厘米,肉厚0.36厘米,单果重43克,果面光亮。辣味中等,口感软。种子扁平、卵圆形,金黄色,一千粒重6.7克。

产量表现

19992000年在岳阳、常德、邵阳、湘潭、长沙试验示范,一般亩产2 741.2公斤。

品质分析

果实维生素C含量148.8毫克/100克鲜重,全糖含量4.1%,辣椒素含量0.12%,干物质含量14%。

抗性

较抗炭疽病,疮痂病。抗热,耐湿。

栽培技术要点

1.长沙地区1~2月播种,亩用种量为40克,3月份假植一次。

2.4月中、下旬定植,株行距为50厘米50厘米。

3.亩施粪肥5000公斤或饼肥100公斤,磷、钾肥各50公斤。

4.注意防治疫病和白绢病。

适宜地区
适宜湖南省辣椒种植地区种植。

湘椒22号(湘辣1号)辣椒


品种名称湘椒22号(湘辣1号)

分类 茄果类-辣椒
学名Capsicum annuum L.syn.C.frutescens L.

审(认)定年份2002年

审(认)定情况2002年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认)定编号XS0012002

选育单位 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家辣椒新品种技术研究推广中心、湖南省蔬菜研究所
品种来源以湖南地方品种5901与不育系9704A多代回交转育成的优良不育系5901A为母本,四川地方干椒品种经多代自交定向选育的优良株系9701为父本配制的一代杂交种。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早熟品种,定植至采收约45天左右。植株生长势一般,株高50厘米,开展度60厘米58厘米,分枝多,节间较短。叶深绿色,卵圆形,先端渐尖,长约8厘米,宽3.8厘米。第1花节位第12节。坐果性好,挂果多。果实羊角形,纵径13.1厘米,横径1.6厘米,肉厚0.13厘米,2~3心室,果肩平,果顶锐尖,果面光亮,商品成熟果深绿色,生物学成熟果鲜红色,平均单果重9.9克左右,单株产量516克。种子扁平,肾形,金黄色,千粒重6.9克左右。果皮较薄,果肉中等厚,肉质脆,辛辣,以鲜食红椒为主,可加工酱制成干制。

产量表现

一般产量为2000千克/亩。

品质分析

果实维生素C含量为151.4毫克/100克鲜重,全糖含量3.1%,辣椒素含量0.18%,干物质含量16.1%。

抗性

较抗炭疽病、抗疮痂病,耐病毒病和疫病。

栽培技术要点

1.可与棉花、玉米等作物间套作。

2.长江流域12月至翌年1月均可播种,温室或温床育苗,每亩播种量50克,3月份假植一次,4月上中旬定植。

3.宜选择早春温度回升快,排灌方便的缓坡地种植,最好采用地膜覆盖栽培。

4.忌连作,参考株行距为40厘米40厘米。

5.亩施粪肥4000公斤或饼肥100公斤,磷、钾肥各施50公斤。

6.定植后至开花前追肥1~2次,坐果前追肥要少,浓度低,防止植株徒长。

7.搞好种子消毒,注意防治猝倒病、立枯病、疫病和沤根。

适宜地区
适宜湖南省辣椒种植地区。该品种适应性较强,种植范围广,嗜辣地区或早熟外运基地均可栽培。

优质紫菜薹——薹杂1号


名称优质紫菜薹薹杂1号

栽培类型 露地
蔬菜分类 白菜类-紫菜薹
栽培技术
薹杂1号是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选育的杂交菜薹新品种,其组合为异源胞质雄性不育系薹2A父本系96(1),2007年通过了陕西省农作物审定委员会鉴定,编号为陕鉴蔬2007001号。

1.特征特性

植株半直立,莲座叶8片左右,阔卵圆形,叶色绿带紫,叶缘波状,基部深裂,叶脉、叶柄均为紫色。菜薹紫色,外被蜡粉。腋芽萌发力强,一般侧蔓11个左右。在陕西关中东部秋播露地栽培,每667平方米栽植5 500株的密度下,株高35厘米,开展度50厘米。薹长20-30厘米,薹粗1厘米以上,单薹质量25-30克,薹生叶长5-7厘米,宽3厘米左右,来年2月底采收;温室栽培,元旦后采收。晚熟,生长势强。薹杂1号在露地栽培一般未见病害发生,但在保护地栽培,在通风不及时、湿度过大的情况下,有霜霉病发生。该品种比十月红二号和九月鲜耐寒性好,且菜薹食味微甜,粗纤维少,口感好。

(1)品质分析

经陕西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进行营养成分分析,薹杂1号蛋白质含量为2.7%,粗纤维含量1.1%,脂肪含量0.39%,VC含量0.21毫克/百克,与对照九月鲜的蛋白质、粗纤维素、脂肪和VC含量相近,但其可溶性糖含量为2.02%,比对照九月鲜高。

(2)适宜地区及产量水平

适宜在陕西关中及以南地区种植,一般667平方米产菜薹1 500千克左右。

2.栽培技术要点

(1)播种

薹杂1号适宜在陕西关中以南等地冬季露地或温室及塑料大棚栽培,陕西关中地区可以在9月中旬播种,最适播期为9月20号左右。紫菜薹根系发达,最好采用育苗移栽,苗龄28-32天,即5-6片叶时定植。

(2)定植

应选择土壤肥沃、利于排灌的地块整地做畦,畦宽1.2-1.5米,选阴天或晴天下午移栽,行距40-50厘米,株距25-30厘米,每667平方米栽6 000株左右,栽后灌透水。

(3)施肥

施足基肥。每667平方米施2 000-3 000千克充分腐熟的农家肥,过磷酸钙50千克或磷酸二铵20千克,钾肥5千克。若地力较薄,未施农家肥,可667平方米增施30千克尿素。移栽缓苗后追尿素5千克,采收期根据生长情况可酌情追施2-3次速效复合肥,667平方米用量5-10千克。

(4)田间管理

在陕西关中露地栽培,11月中旬需培土,11月底、12月初宜冬灌预防冻害。若遇特冷年份,12月中下旬可用玉米秆或土顺行轻盖,如用土盖注意不宜捂实盖严,开春要及时除去覆盖物,采收期应适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

(5)采收

若温室栽培12月下旬开始采收,1-2月盛采,3月底罢园。露地栽培来年2月底、3月初始采,3-4月盛采,5月上旬罢园。采收时应注意及时采收主薹,尽量避免损坏叶子并保留2-3个侧芽。侧薹、孙薹采收时一定要留2片叶,以利孙薹萌发和抽生。

红香椿1号


品种名称红香椿1号

分类 多年生菜类-香椿
学名Toona sinensis(A.Juss)Roem.

选育单位 河南商丘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河南省林业科学院等
品种来源系河南商丘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与河南省林业科学院等11个研究单位合作选育的我国第一个材菜兼用香椿新品种。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为材菜兼用品种。树势生长快,主干明显,通直高大,生长速度快、椿芽产量高,品质好,适应性亦广。4~7年生树,冠高比对照增加14.8%至63.1%,地径增加8.8%至52.1%,主干材积增加52.1%至66%。十年生树株高可达11.7米,主干高7.6米,地径达24.2米。嫩芽鲜红色蚕露地4月初芽苞开裂,4月20日展叶,单芽重25克,蛋白质与维生素C含量高。

产量表现

二年生苗冬季温室囤栽,产量比对照增加24.3%,经济收入高。

品质分析

它鲜嫩的芽菜蛋白质含量为9.7%,比一般香椿(5.7%)增加40%,维生素C含量增加7.1%。

栽培技术要点

幼苗经过4至10月份的快速生长,高度达到100cm左右,茎粗1.3cm左右,冬前植入温室(棚)内进行反季节催芽。除加强肥水管理外,还要及时增温补光,确保温度保持在25℃。芽萌动后,温度控制在10~25℃,夜间不低于10℃。采摘期,白天室内温度保持在18~25℃,相对湿度以70%为宜。促苗早发快长,待萌芽后,每隔20~25d采收一次,共摘4~5次。

适宜地区 该品种适于河南省东部、南部和西北地区以及全国各地香椿栽培区种植。

湘杂油1号油菜


品种名称湘杂油1号

分类 经济类-油料-油菜

审(鉴)定年份2004年

审(鉴)定情况2004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鉴)定编号浙审油2004001

选育单位浙江省农业厅农作局、浙江凤起农产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湘油11466,从湖南农业大学引进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该品种苗期生长旺,植株较高,茎秆粗壮,分枝位低,角果着生密,角果粗长,丰产性较好。全生育期222.8天左右。株高155.9厘米,有效分枝位34.5厘米,一次有效分枝8.1个,二次有效分枝5.8个,主花序长61.1厘米,单株有效角果数422.3个,每角实粒数22.1粒,千粒重3.75克。

产量表现

20012002年度参加浙江省油菜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18.4公斤,比对照浙双72增产8.5%,未达显著水平;20022003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41.43公斤,比对照增产0.88%,未达显著水平;20032004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91.95公斤,比对照增产20.85%,达极显著水平;三年区试平均亩产150.59公斤,比对照增产10.70%。20032004年度浙江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9.2公斤,比对照增产15.49%。

品质分析

芥酸0.4%,硫甙44.24微摩尔/克,含油量40.73%。

抗性

抗性经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微所鉴定,菌核病抗性较对照差,病毒病抗性与对照相仿。

适宜地区
适宜在浙江全省推广种植。建议生长后期加强菌核病防治。

湘椒42号(红秀2002)


品种名称湘椒42号(红秀2002)

分类 茄果类-辣椒
学名Capsicum annuum L.syn.C.frutescens L.

审(认)定年份2005年

审(认)定情况2005年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认)定编号湘审椒2005001

选育单位 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浏阳市果蔬实用技术研究所
品种来源AH-6AA-7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该品种属中熟杂交辣椒组合,从定植到采收约55天。株高84厘米左右,开展度9080厘米左右。植株生长势强,分枝性中等,节间长,第一开花节位10节左右。座果性好,果实细羊角形,黄绿色,略弯,果皮微皱,单株结果80个左右,果长21厘米左右,果径1.7厘米左右,单果重15~20克,果实商品性好。辣味中等。种子金黄色,千粒重约6.8克。抗病性较强。

产量表现

一般亩产1600公斤左右。

品质分析

品质检测:果实中维生素C含量91.20mg/100g鲜重,总糖34.1mg/g鲜重,干物质12.02%。

栽培技术要点

1.长沙地区一般2月份播种,温室、温床或大棚育苗,每亩用种量50克左右。

2.4月中下旬定植,种植密度6055厘米,每亩栽2000~2200株,单株栽植。

3.施足基肥,定植至开花前施追肥2~3次,第一批果采摘后至封行前重施追肥一次,并进行培土,以后每采一批果均追肥一次。

适宜地区
适宜于湖南省山丘区种植。

湘椒43号(红秀2003)


品种名称湘椒43号(红秀2003)

分类 茄果类-辣椒
学名Capsicum annuum L.syn.C.frutescens L.

审(认)定年份2005年

审(认)定情况2005年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认)定编号湘审椒2005002

选育单位 浏阳市果蔬实用技术研究所、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
品种来源AE-6AA-7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该品种属中熟杂交辣椒组合,从定植到采收约55天。株高72厘米左右,开展度8570厘米左右。植株紧凑,生长势强,分枝多,节间短,第一开花节位12节左右。座果性好,单株结果90个左右,果实细羊角形,深绿色,顺直,果皮少皱,果长20厘米左右,果径1.5厘米左右,单果重15~18克,商品性好,辣味中等。种子金黄色,千粒重约6.8克。适应性较强。

产量表现

一般亩产1800公斤左右。

品质分析

品质检测:果实中维生素C含量93.60mg/100g鲜重,总糖32.5mg/g鲜重,干物质12.09%,

栽培技术要点

1.长沙地区一般2月份播种,温室、温床或大棚育苗,每亩用种量50克左右。

2.4月中下旬定植,种植密度6055厘米,每亩栽2000~2200株,单株栽植。

3.施足基肥,定植至开花前施追肥2~3次,第一批果采摘后至封行前重施追肥一次,并进行培土,以后每采一批果均追一次肥。

适宜地区
适宜于湖南省山丘区种植。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