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苦苣细菌性斑点病
病害英文名: Endive bacterial leaf spot
病原信息: 病原中文名: 油菜黄单胞菌葡萄蔓致病变种
病原学名: 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Virians (Brown) Dye.
分类地位: 原核生物界薄壁菌门,黄单胞菌属,油菜黄单胞菌葡萄蔓致病变种
病原介绍: 菌体杆状,短链生,大小0.42~0.830.65~1.25(m)。有荚膜,无芽孢,单极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好气性。肉汁陈琼脂平面上菌落乳黄色圆形,平滑且薄,边缘整齐。在肉汁胨液中培养呈轻云雾状,具不完整的菌膜,有片段的薄膜飘浮,在马铃薯柱上生长旺盛,呈亮黄色。最适生长温度26~28℃,最高35℃,最低0℃,51~52℃经10分钟致死。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 苦苣

侵染部位: 叶
病害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初在叶缘产生褐色水渍状小斑点,后扩展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边缘褐色,中间色暗,病部四周黄化或延及至叶片的大部份,病部形成湿润状,但不软腐,干燥后呈半透明薄纸状,植株枯死。
发病规律: 病菌在病残体上或种子内越冬,翌年从幼苗叶片的气孔或叶缘水孔、伤口处侵入,细菌侵入后形成系统侵染。远距莴传播主要靠种子,在田间借雨水、昆虫、肥料传播蔓延,高温高湿条件下易发病,地势低洼、重茬及害虫为害重的地块发病重。

病害分类: 细菌
防治办法: (1)与葱蒜类、禾本科作物实行2~3年以上轮作。(2)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生物有机复合肥。选用无病种子,雨后及时排水,注意防治地下害虫。(3)发病初期开始喷洒27%铜高尚悬浮剂600倍液或50%琥胶肥酸铜(DT)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玻铜?乙铝?锌(百菌通)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噻枯唑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72%农用硫酸链霉素3500~40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667㎡ 喷对好的药液50L,隔10天左右1次,防治1次或2次。

总体描述: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初在叶缘产生褐色水渍状小斑点,后扩展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边缘褐色,中间色暗,病部四周黄化或延及至叶片的大部份,病部形成湿润状,但不软腐,干燥后呈半透明薄纸状,植株枯死。 病原 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Virians (Brown) Dye. 称油菜黄单胞菌葡萄蔓致病变种(莴苣细菌叶斑病黄单胞菌)。属细菌。菌体杆状,短链生,大小0.42~0.830.65~1.25(m)。有荚膜,无芽孢,单极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好气性。肉汁陈琼脂平面上菌落乳黄色圆形,平滑且薄,边缘整齐。在肉汁胨液中培养呈轻云雾状,具不完整的菌膜,有片段的薄膜飘浮,在马铃薯柱上生长旺盛,呈亮黄色。最适生长温度26~28℃,最高35℃,最低0℃,51~52℃经10分钟致死。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在病残体上或种子内越冬,翌年从幼苗叶片的气孔或叶缘水孔、伤口处侵入,细菌侵入后形成系统侵染。远距莴传播主要靠种子,在田间借雨水、昆虫、肥料传播蔓延,高温高湿条件下易发病,地势低洼、重茬及害虫为害重的地块发病重。无公害防治法 (1)与葱蒜类、禾本科作物实行2~3年以上轮作。(2)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生物有机复合肥。选用无病种子,雨后及时排水,注意防治地下害虫。(3)发病初期开始喷洒27%铜高尚悬浮剂600倍液或50%琥胶肥酸铜(DT)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玻铜?乙铝?锌(百菌通)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噻枯唑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72%农用硫酸链霉素3500~40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667㎡ 喷对好的药液50L,隔10天左右1次,防治1次或2次。

扩展阅读

木薯细菌性枯萎病菌


病虫害名称木薯细菌性枯萎病菌

科学分类 细菌:薄壁细菌门、假单胞菌科、黄单胞菌属
检疫分类内检(农业)

分布地区非洲的贝宁、喀麦隆、中非共和国、刚果、加纳、科特迪瓦、马达加斯加、马拉维、马里、毛里求斯、尼日利亚、卢旺达、南非、苏丹、坦桑尼亚、多哥、乌干达、扎伊尔;美洲的墨西哥、古巴、巴拿马、特立尼达和多巴哥、阿根廷、巴西、哥伦比亚、委内瑞拉、法属圭亚那、尼加拉瓜;亚洲的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都有分布。

危害性状最早发生于非洲(1912),现在是木薯上的一种重要病害。

生物特性病原细菌为好气性革兰氏阴性菌,不形成芽孢,无荚膜,单根极生鞭毛。在肉汁冻琼脂上菌落圆形,边缘完整,光滑,通常为黄白色,有时为黄色,在含蔗糖的培养基上生长较快,菌落也更凸起。在金氏B培养基上菌落稍带白色,不产生荧光素。

传染途径带菌种苗为最主要的异地传播途径。在田间则主要借风雨和昆虫传播扩散。病菌主要通过伤口和气孔侵染,已定殖于田间的病菌主要以风雨传播,污染的刀具及耕种过程中的机械损伤也都是病菌传播流行的途径,收获时大量切割植株更有利于传播。

防疫方法产地检验 在国内调种引种前,尽量到产地作实地考察,尤其在发病适期,对繁种田块作产地检疫,十分有效且完全必要。

苦苣轮纹病


病害中文名: 苦苣轮纹病
病害英文名: Bitter sowthistle circular spot
病原信息: 病原中文名: 微疣匐柄霉
病原学名: Stemphylium chisha (Nish.) Yamamoto
分类地位: 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丝孢目,匐柄霉属,微疣匐柄霉
病原介绍: 分生孢子梗单生或 2~5 根束生 , 褐色 , 顶端色稍淡 , 基部细胞稍大 , 顶端常较宽或膨大 , 呈截形 , 有 1~6个横隔膜 , 大小 15~51 6~8 m。分生孢子椭圆形 , 卵形 , 单生、淡褐色至褐色 , 无嘴喙 , 具纵横隔膜 , 隔膜处有溢缩 , 充分成熟后 , 表面具微疣 , 大小 24~47 10~20m。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 苦苣

侵染部位: 叶
症状图:



病害症状: 叶片上产生褐色水渍状小斑点 , 后扩展成 3~10mm 大小 , 近圆形至扁圆形病斑。 病斑褐色至灰褐色 , 中间颜色略淡 , 边缘深褐色 , 表面有轮纹。湿度大时 , 病斑上略现灰黑色霉。严重时叶片上病斑满布 , 致叶片枯死。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以分生孢子黏附在种子表面越冬。播种带菌的种子 , 出苗后就可侵染发病 , 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又可进行再侵染 , 潜育期 5~7 天。气温 18~22 ℃ , 相对湿度高于 85% 易发病。
病害分类: 真菌
防治办法: (1) 发病重的地块提倡与非菊科蔬菜进行 2 年以上轮作。发现病叶及时摘除以减少初始菌源。 (2) 适期播种 , 不要过密 , 及时追肥浇水 , 使植株健壮 , 提高抗病力。(3) 发病初期喷洒 78% 波?锰锌 ( 科博 ) 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或 75% 百菌清 ( 达科宁 ) 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 50% 异菌脲 ( 扑海因 ) 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

总体描述: 症状 叶片上产生褐色水渍状小斑点 , 后扩展成 3~10mm 大小 , 近圆形至扁圆形病斑。 病斑褐色至灰褐色 , 中间颜色略淡 , 边缘深褐色 , 表面有轮纹。湿度大时 , 病斑上略现灰黑色霉。严重时叶片上病斑满布 , 致叶片枯死。病原 Stemphylium chisha (Nish.) Yamamoto,称微疣匐柄霉,属半知菌类真菌。分生孢子梗 2~5 根丛生或单生 , 直或略弯曲 , 顶端常较宽或膨大 , 截形 , 褐色。分生孢子单生 , 椭圆形至卵形 , 浅褐色或褐色 , 有纵、横隔膜 , 成熟后表面生微疣。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以分生孢子黏附在种子表面越冬。播种带菌的种子 , 出苗后就可侵染发病 , 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又可进行再侵染 , 潜育期 5~7 天。气温 18~22 ℃ , 相对湿度高于 85% 易发病。无公害防治法 (1) 发病重的地块提倡与非菊科蔬菜进行 2 年以上轮作。发现病叶及时摘除以减少初始菌源。 (2) 适期播种 , 不要过密 , 及时追肥浇水 , 使植株健壮 , 提高抗病力。(3) 发病初期喷洒 78% 波?锰锌 ( 科博 ) 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或 75% 百菌清 ( 达科宁 ) 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 50% 异菌脲 ( 扑海因 ) 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

芦笋斑点病


病害中文名: 芦笋斑点病
病害英文名: Asparagus Phoma stem spot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 芦笋
侵染部位: 茎
症状图:


病害症状: 为害茎,病斑初灰白色椭圆形至不规则形,病健分界明显,后期病部密生黑色小点,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器。别于茎枯病。
发病规律: 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器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芦笋抽生嫩茎时,侵入茎杆,该病的扩展与湿度、幼茎出土情况、栽培管理水平有关,凡阴雨天气多、排水状况不好或偏施氮肥易发病。
病害分类: 真菌
防治办法: (1)冬春两季,做好清园工作,以减少菌源。(2)清园后喷淋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多菌灵磺酸盐(溶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60%多菌灵盐酸盐(防霉宝)可湿性粉剂800倍液,667㎡喷对好的药液60 ~ 70 (L),隔10天左右1次,防治2~3次。

总体描述: 症状 为害茎,病斑初灰白色椭圆形至不规则形,病健分界明显,后期病部密生黑色小点,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器。别于茎枯病。病原 Phoma lanceolata (Cke. et Ell.) Sacc. = Macrophoma lanceolata (Cke.et Ell.) Berl . Vogl. 属半知菌类真菌。分生孢子器散生,球形,暗褐色,直径123 ~ 200 (m);孔口突露,乳突状,大小13 ~ 19 (m),无分生孢子梗,产泡细胞宽瓶状。分生孢子长椭圆形,无色,单胞,大小18 ~ 276 ~ 11(m)。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器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芦笋抽生嫩茎时,侵入茎杆,该病的扩展与湿度、幼茎出土情况、栽培管理水平有关,凡阴雨天气多、排水状况不好或偏施氮肥易发病。无公害防治法 (1)冬春两季,做好清园工作,以减少菌源。(2)清园后喷淋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多菌灵磺酸盐(溶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60%多菌灵盐酸盐(防霉宝)可湿性粉剂800倍液,667㎡喷对好的药液60 ~ 70 (L),隔10天左右1次,防治2~3次。

蔬菜浇水后重防细菌性病害


随着外界温度升高,夜间棚室风口关闭后,湿度增大,导致病害发生多,以细菌性病害居多,如细菌性髓部坏死、溃疡病、软腐病、果斑病等,特别是浇水后,棚内干湿变化剧烈,短时间内湿度增加,更容易导致细菌性病害发生,在此,提醒菜农朋友,浇水后重防细菌性病害。

在湿度适宜的条件下,细菌从植株体表伤口入侵,与寄主细胞接触后通常是先将细胞或组织致死,然后再从坏死的细胞或组织中吸取养分,因此导致的症状是组织坏死、腐烂和枯萎,少数能引起肿瘤。所以,凡是细菌破坏的地方,就会阻断水分和养分的输送,症状表现初期,多数是局部异常,进而逐渐蔓延。细菌性病害治疗较难,建议注意日常农事管理,以预防为主,尤其是浇水后。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是浇水后及时排湿。

目前,棚内温度回升快,棚室通风量逐渐加大,棚内湿度较小。但是浇水后,棚内湿度增加剧烈,所以要及时排湿,可以在浇水的当天下午,适当晚关闭风口,同时次日上午早开风口,加大通风量,如此操作,连续保持2-3天,迅速降低棚内湿度,减少病害发生。

二是整枝打杈把握时机。

凡是整枝打杈的地方,或是枝杈末端开裂,或是过度操作,导致茎秆表皮大面积脱落。在此提醒菜农:整枝打杈选择在晴天进行,浇水后的1-2天内,尽量不要进行整枝打杈,因为浇水后,植株含水量大,增加了病害侵染几率。

三是加强药剂预防和治疗。

整枝打杈后,要及时喷施保护剂和防治细菌性病害的药剂,如可使用铜制剂,如王铜、碱式硫酸铜、喹啉酮等,对于已经染病的植株,应先去除病灶,如将发病叶柄、幼果摘除,同时用中生菌素、春雷霉素、叶枯唑等内吸性药剂配合噻菌铜、喹啉酮等保护性药剂喷施,防止病害传播。

苦苣菜灰霉病


病害中文名: 苦苣菜灰霉病

病害英文名: Endive sowthistle gray mold
病原信息: 病原中文名: 苦苣菜葡萄孢
病原学名: Bortytis sonchina X. Y. Wang, L.X.Zhang Z.Y. Zhang sp. nvo.
分类地位: 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丝孢目,葡萄孢属,苦苣菜葡萄孢
病原介绍: 在PDA上菌落初白色,后为白至灰白色,棉絮状,具腥味;菌丝纤细无色,具隔膜,宽2.6~5.1(m);分生孢子梗淡褐色,单生少分枝,大小1500 ~ 35007.7 ~ 15.4 (m),全壁芽生葡萄孢式产孢,产孢细胞球形;分生孢子淡褐色,圆形至近圆形,个别椭圆形,大小6.8 ~ 13.56.8 ~ 13.5(m), 群体灰褐色。菌核少,单生,小,圆形,直径1~2(m)。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 苦苣菜

侵染部位: 茎、花

病害症状: 苦苣菜、苣荬菜的茎、花器及花托上染病后呈水渍状,并长出灰色至灰白色霉层。
发病规律: 以菌丝、菌核或分生孢子越夏或越冬。越冬的病菌以菌丝在病残 体中营腐生生活 , 不断产出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条件不适病部产生菌核 , 在田间存活期较长 , 遇到适合条件 , 即长出菌丝直接侵入或产生孢子 , 借雨水溅射或随病残体、水流、气流、农具及衣物传播。菌丝生长温限 4~ 32 ℃ , 最适温度 13~21 ℃ , 高于 21 ℃其生长量随温度升高而减少 ,28 ℃锐减。该菌产孢温度范围 1~28 ℃ , 同时需较高湿度 ; 病菌孢子 5~30 ℃均可萌发 , 最适 13~29 ℃ ; 孢子发芽要求一定湿度 , 尤在水中萌发最好 , 相对湿度低于 95% 孢子不萌发。病菌侵染后 , 潜育期因条件不同而异 ,1~4 ℃接种后 1 个月产孢 ,20 ℃接种后 7 天即产孢 ; 生产上在有病菌存活的条件下 , 只要具备高湿和 20 ℃左右的温度条件 , 病害易流行。病菌寄主较多 , 为害时期长 , 菌量大 , 防治比较困难。
病害分类: 真菌
防治办法: 由于此病侵染快且潜育期长 , 又易产生抗药性 , 目前主要推行生态防治、 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防措施 :(1) 生态防治。棚室围绕降低湿度 , 采取提高棚室夜间温度 , 增加白天通风时间 , 从而降低棚内湿度和结露持续时间 , 达到控病的目的。 (2) 及时拔除病株 , 携出田外烧却。(3) 定植后发现零星病株即开始喷洒 65% 甲硫?霉威 ( 万霉灵 ) 可湿性粉剂 1100 倍液或 50%腐霉利 ( 速克灵 ) 可湿性粉剂 1500倍液或 50%异菌脲 ( 扑海因 ) 可湿性粉剂、 50%乙烯菌核利 ( 农利灵 ) 可湿性粉剂 1000 ~1500倍液、 30%异菌脲?环己锌( 灰斑王 ) 乳油 1000倍液、 45% 特克多悬浮剂 1000 倍液、 50% 百?硫悬浮剂 600倍液、 50% 多菌灵胶悬剂 800倍液或 40%嘧霉胺 ( 施佳乐 ) 悬浮剂 1200倍液、 50% 灭霉灵可湿性粉剂 800倍液、 28%灰霉克可湿性粉剂 600 ~700倍液。隔 7~10 天一次 , 连续喷洒 2~3 次。

总体描述: 症状 苦苣菜、苣荬菜的茎、花器及花托上染病后呈水渍状,并长出灰色至灰白色霉层。病原 Bortytis sonchina X. Y. Wang, L.X.Zhang Z.Y. Zhang sp. nvo.称苦苣菜葡萄孢,属半知菌类真菌。在PDA上菌落初白色,后为白至灰白色,棉絮状,具腥味;菌丝纤细无色,具隔膜,宽2.6~5.1(m);分生孢子梗淡褐色,单生少分枝,大小1500 ~ 35007.7 ~ 15.4 (m),全壁芽生葡萄孢式产孢,产孢细胞球形;分生孢子淡褐色,圆形至近圆形,个别椭圆形,大小6.8 ~ 13.56.8 ~ 13.5(m), 群体灰褐色。菌核少,单生,小,圆形,直径1~2(m)。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菌丝、菌核或分生孢子越夏或越冬。越冬的病菌以菌丝在病残 体中营腐生生活 , 不断产出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条件不适病部产生菌核 , 在田间存活期较长 , 遇到适合条件 , 即长出菌丝直接侵入或产生孢子 , 借雨水溅射或随病残体、水流、气流、农具及衣物传播。菌丝生长温限 4~ 32 ℃ , 最适温度 13~21 ℃ , 高于 21 ℃其生长量随温度升高而减少 ,28 ℃锐减。该菌产孢温度范围 1~28 ℃ , 同时需较高湿度 ; 病菌孢子 5~30 ℃均可萌发 , 最适 13~29 ℃ ; 孢子发芽要求一定湿度 , 尤在水中萌发最好 , 相对湿度低于 95% 孢子不萌发。病菌侵染后 , 潜育期因条件不同而异 ,1~4 ℃接种后 1 个月产孢 ,20 ℃接种后 7 天即产孢 ; 生产上在有病菌存活的条件下 , 只要具备高湿和 20 ℃左右的温度条件 , 病害易流行。病菌寄主较多 , 为害时期长 , 菌量大 , 防治比较困难。无公害防治法 由于此病侵染快且潜育期长 , 又易产生抗药性 , 目前主要推行生态防治、 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防措施 :(1) 生态防治。棚室围绕降低湿度 , 采取提高棚室夜间温度 , 增加白天通风时间 , 从而降低棚内湿度和结露持续时间 , 达到控病的目的。 (2) 及时拔除病株 , 携出田外烧却。(3) 定植后发现零星病株即开始喷洒 65% 甲硫?霉威 ( 万霉灵 ) 可湿性粉剂 1100 倍液或 50%腐霉利 ( 速克灵 ) 可湿性粉剂 1500倍液或 50%异菌脲 ( 扑海因 ) 可湿性粉剂、 50%乙烯菌核利 ( 农利灵 ) 可湿性粉剂 1000 ~1500倍液、 30%异菌脲?环己锌( 灰斑王 ) 乳油 1000倍液、 45% 特克多悬浮剂 1000 倍液、 50% 百?硫悬浮剂 600倍液、 50% 多菌灵胶悬剂 800倍液或 40%嘧霉胺 ( 施佳乐 ) 悬浮剂 1200倍液、 50% 灭霉灵可湿性粉剂 800倍液、 28%灰霉克可湿性粉剂 600 ~700倍液。隔 7~10 天一次 , 连续喷洒 2~3 次。

苦苣敌敌畏烟害


病害中文名: 苦苣敌敌畏烟害
病害英文名: Endive DDVP smoke injure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 苦苣
侵染部位: 叶
症状图:


病害症状: 在棚室中栽植苦苣等绿叶蔬菜时,苦苣叶片上产生许多白色坏死斑点,或叶尖和叶缘黄化卷曲,严重的坏死区叶片枯焦,且向叶中间扩展,致一片片叶子干枯,多全株受害,发展快,几小时或十几个小时即显症,未见病征。
发病规律: 在棚室封闭的条件下点燃了自制的或商品敌敌畏烟剂等杀虫剂熏杀白粉虱、蚜虫、红蜘蛛时,用药量过大,超过了苦苣能够忍受的量,就会发生敌敌畏药害或烟害。棚室干燥或气温高受害重。
病害分类: 有害物质
防治办法: (1)发现产生烟害后马上通风换气降温。(2)及时浇水,增加土壤含水量。(3)不要使用非商品烟雾剂,使用商品烟雾剂时不要加大用药量,或延长熏烟持续时间,以免产生药害。

总体描述: 症状 在棚室中栽植苦苣等绿叶蔬菜时,苦苣叶片上产生许多白色坏死斑点,或叶尖和叶缘黄化卷曲,严重的坏死区叶片枯焦,且向叶中间扩展,致一片片叶子干枯,多全株受害,发展快,几小时或十几个小时即显症,未见病征。病原 在棚室封闭的条件下点燃了自制的或商品敌敌畏烟剂等杀虫剂熏杀白粉虱、蚜虫、红蜘蛛时,用药量过大,超过了苦苣能够忍受的量,就会发生敌敌畏药害或烟害。棚室干燥或气温高受害重。无公害防治法 (1)发现产生烟害后马上通风换气降温。(2)及时浇水,增加土壤含水量。(3)不要使用非商品烟雾剂,使用商品烟雾剂时不要加大用药量,或延长熏烟持续时间,以免产生药害。

辽北地区苦苣栽培技术要点


栽培技术
苦苣别名花叶菜,属于一二年生菊科草本植物。原产于欧洲南部及东印度,是欧洲的重要生食蔬菜之一。我国栽培历史不长。仅在大城市郊区有少量栽培。近年来,铁岭市也有少量种植。
1. 种植
苦苣菜栽培季节主要分为春、秋两季。辽宁地区特别是辽北地区在4月末~9月初可在露地种植。如果利用保护地在早春及冬季结合保护地栽培等措施,更容易做到周年生产,周年供应。进行舂播应提早,可延长其营养生长期和采收期。可利用温床育苗,当有7~9片叶时定植,株距20厘米,行距30厘米。露地播种可行直播,但需间苗以利植株生长。秋播可分早秋播和晚秋播。早秋播种,于当年冬季收获;晚秋播种,于翌年3~4月收获。
2. 田间管理
苦苣在生长期间要根据植株长势及天气状况进行浇水、追肥和中耕除草。生长前期需浇水2~3次,通常春多秋少。浇水的原则为:幼苗期不干不湿,防止秧苗老化和徒长。发棵期适当控制水分,使根部向深发展。莲座期后叶部生长迅速,要保证供水充足:生长后期和采收前水分不能过多,以免导致软腐病和菌核病的发生。同时,根据土壤板结状况,结合浇水进行中耕松土。到生长盛期,结合浇水施速效性氮肥,以促进叶片生长,使其增大增厚,提高产量和质量。为了减轻苦味,并使其品质柔嫩,可实行软化栽培。当植株叶簇长茂盛后,将外叶扶起,束扎顶部并培土,经2~3周即能获得内叶黄白的苦苣。凡能使叶片不见光线并保持适度干燥的措施,均可达到软化的目的,例如:将植株移植到地窖、覆盖草帘等。秋冬季可将植株移栽在阳畦或存于菜窖进行软化。
3. 留种
苦苣菜留种多在秋季播种,防寒过冬,到春季带土移植于采种田,或就地间苗后留种。通常株行距均为30厘米。在6月前后抽薹开花,可达到结实饱满的目的。
4. 采收
苦苣可在叶片旺盛生长期开始时,剥外叶分批采收上市。一般播种后90~100天,叶片已充分长大,外观植株丰满时可整株采收。采后的苦苣很容易失水萎蔫,需及时上市,或加工净菜上市,把苦苣清洗干净后,在荫凉处晾去余水,再用保鲜膜包装,贮存于2~4℃库内,陆续上市。

蕺菜紫斑病


病害中文名: 蕺菜紫斑病
病害英文名: Heartleaf houttuynia Pseudocercospora spot
病原信息: 病原中文名: 蕺菜假尾孢
病原学名: Pseudocercospora houtthuyniae (Togashi Kats.)Guo W. X. zhao
分类地位: 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丝孢目,假尾孢属,蕺菜假尾孢子
病原介绍: 子实体生在叶背。菌丝体内生。子座在气孔下 , 小 , 褐色至深褐色 , 直径 20~30m。分生孢子梗 3~15 个一簇至紧密簇生 , 浅青黄褐色 , 直立或弯曲 , 分枝 , 有齿突 , 上部有时曲膝状 , 顶部圆至圆锥形 , 有 0~6 个隔膜 , 大小 15~85 3~5 m 。分生孢子倒棍棒形 , 浅青黄色 , 直立或弯曲 , 顶部近尖细至钝 , 基部倒圆锥形平截 , 具隔膜 3~12 个 , 大小 40~125 3~ 4m。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 蕺菜


侵染部位: 叶
病害症状: 初时病斑近圆形 , 绿色、灰绿色至灰褐色。后期 , 叶面病斑中央浅黄褐色至浅褐色 , 边缘暗褐色至近黑色 , 有时无明显边缘 , 大小 5~15mm;叶背面黄褐色至灰褐色。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部越夏或越冬。翌年 , 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蔓延 , 一般 7~8 月发病。病部又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发病一直延续到收获。高温高湿或栽植过密、通风透光差及氮肥施用过量发病重。
病害分类: 真菌
防治办法: (1) 选用抗病的优良品种 , 及时摘除病叶 , 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 (2) 加强管理 , 雨后及时排水 , 防止湿气滞留。(3) 发病初期喷洒 78% 波?锰锌 ( 科博 ) 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或 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

总体描述: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初时病斑近圆形 , 绿色、灰绿色至灰褐色。后期 , 叶面病斑中央浅黄褐色至浅褐色 , 边缘暗褐色至近黑色 , 有时无明显边缘 , 大小 5~15mm;叶背面黄褐色至灰褐色。病原 Pseudocercospora houtthuyniae (Togashi Kats.)Guo W. X. zhao, 称蕺菜假尾孢子,属半知菌类真菌。子实体生在叶背。菌丝体内生。子座在气孔下 , 小 , 褐色至深褐色 , 直径 20~30m。分生孢子梗 3~15 个一簇至紧密簇生 , 浅青黄褐色 , 直立或弯曲 , 分枝 , 有齿突 , 上部有时曲膝状 , 顶部圆至圆锥形 , 有 0~6 个隔膜 , 大小 15~85 3~5 m 。分生孢子倒棍棒形 , 浅青黄色 , 直立或弯曲 , 顶部近尖细至钝 , 基部倒圆锥形平截 , 具隔膜 3~12 个 , 大小 40~125 3~ 4m。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部越夏或越冬。翌年 , 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蔓延 , 一般 7~8 月发病。病部又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发病一直延续到收获。高温高湿或栽植过密、通风透光差及氮肥施用过量发病重。无公害防治法 (1) 选用抗病的优良品种 , 及时摘除病叶 , 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 (2) 加强管理 , 雨后及时排水 , 防止湿气滞留。(3) 发病初期喷洒 78% 波?锰锌 ( 科博 ) 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或 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

大蒜小粒菌核病


病害中文名: 大蒜小粒菌核病
病害英文名: Garlic Ciborinia rot
病原信息: 病原中文名: 葱叶杯菌
病原学名: Ciborinia allii (Sawada) L. M. Kohn、 Sclerotinia allii Sawada
分类地位: 真菌界子囊菌门盘菌纲柔膜菌目,叶杯菌属,葱叶杯菌
病原介绍: 菌核形成于寄主表皮下 , 片状至不规则形或近椭圆形 , 萌发时产生 4~5 个子囊盘。子囊筒状 , 大小 184~212 12~18m , 内含 8 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长椭圆形 , 单胞 , 无色 , 大小 17~21 7~11m。病菌发育适温 25 ℃。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 大蒜

侵染部位: 整株
病害症状: 染病大蒜叶尖、花梗顶尖开始变黄 , 逐渐向基部扩展 , 造成植株部分或全部枯死,呈枯白色 , 与白腐病症状十分相似。后叶鞘基部、根部腐烂变褐 , 病部有白霉层 , 夹有形状不规则大小不一的小菌核 , 且多分布在近地表处。
发病规律: 以菌核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 , 春秋两季形成子囊盘 , 产生子囊 孢子。子囊孢子借气流弹射传播或直接产生菌丝进行传播蔓延。气温 14 ℃ , 高湿或雨季易发病。
病害分类: 真菌
防治办法: (1) 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 , 集中深埋或烧毁。 (2) 与非蒜类作物实行 2~3 年轮作。(3) 雨后及时排水、降低湿度。 (4) 发病初期喷洒 25% 咪鲜胺乳油 1000 倍液或 40% 嘧霉胺 ( 施佳乐 ) 悬浮剂 1000 倍液、50% 异菌脲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5% 井冈霉素水剂 500~1000 倍液 , 隔 7~10 天 1 次 , 连续防治 2~3 次。

总体描述: 症状 染病大蒜叶尖、花梗顶尖开始变黄 , 逐渐向基部扩展 , 造成植株部分或全部枯死,呈枯白色 , 与白腐病症状十分相似。后叶鞘基部、根部腐烂变褐 , 病部有白霉层 , 夹有形状不规则大小不一的小菌核 , 且多分布在近地表处。病原 Ciborinia allii (Sawada) L. M. Kohn, 称葱叶杯菌。异名 Sclerotinia allii Saw.,旧称大蒜核盘菌 , 属子囊菌门真菌。菌核黑色 , 扁平 , 薄片状 , 一般椭圆形至长椭圆形,0.3~2.5m, 子囊盘 4~5 个生在菌核上 , 盘状 , 有柄 , 直径 0.8~2mm, 高 1~3mm, 柄基部黑色 ; 子实层带褐色 ; 子囊圆柱形 , 基部窄 , 具 8 个子囊孢子,184~212 12~18m;子囊孢子长椭圆形 , 无色 , 单细胞 , 两端具微小油滴群,17~21 7~11m;侧丝线形 , 顶部稍膨大 , 下部分枝 , 具隔。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菌核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 , 春秋两季形成子囊盘 , 产生子囊 孢子。子囊孢子借气流弹射传播或直接产生菌丝进行传播蔓延。气温 14 ℃ , 高湿或雨季易发病。无公害防治法 (1) 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 , 集中深埋或烧毁。 (2) 与非蒜类作物实行 2~3 年轮作。(3) 雨后及时排水、降低湿度。 (4) 发病初期喷洒 25% 咪鲜胺乳油 1000 倍液或 40% 嘧霉胺 ( 施佳乐 ) 悬浮剂 1000 倍液、50% 异菌脲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5% 井冈霉素水剂 500~1000 倍液 , 隔 7~10 天 1 次 , 连续防治 2~3 次。

苋菜黑斑病


病害中文名: 苋菜黑斑病
病害英文名: Edible amaranth black spot
病原信息: 病原中文名: 苋黑斑链格孢
病原学名: Alternaria amaranthi (Pk.) Venkat
分类地位: 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丝孢目,链格孢属,苋黑斑链格孢
病原介绍: 分生孢子梗单生或 2~7 根成束 , 褐色 , 顶端色浅 , 有隔膜 2~6 个。分生孢子倒棒形 , 褐色 , 嘴喙略长 , 色浅或近无色 , 孢身有横隔膜 3~9 个 , 纵隔膜 0~5 个 , 隔膜处稍溢缩 , 嘴喙由孢身渐细 , 有横隔膜 0~2 个。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 苋菜

侵染部位: 叶
病害症状: 初生水渍状褐色小斑点 , 后扩展成圆形或近圆形病斑 , 大小 5~10 mm,浅褐色至灰褐色 , 有时可见不明显轮纹 , 湿度大时病斑两面生出浅黑色霉层。 病情严重时 , 病斑融合成片 , 造成叶片干枯。
发病规律: 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 , 可从气孔、皮孔或表皮直接侵入 , 形成初侵染 , 经 2~3 天潜育后现出病斑 ,3~ 4 天产出分生孢子 , 并通过气流、雨水进行多次重复侵染。当番茄进入旺盛生长及果实迅速膨大期 , 基部叶片开始衰老 , 病菌在番茄田上空得以积累 , 这时遇有持续 5 天均温 21 ℃左右 , 降雨 2.2~46mm, 相对湿度大于 70% 的时数大于 49 小时 , 该病即开始发生和流行。因此 , 每年雨季到来的迟早 , 雨日的多少 , 降雨量的大小和分布 , 均影响相对湿度的变化及番茄早疫病的扩展。此外 , 该菌属兼性腐生菌 , 田间管理不当或大田改种番茄后 , 常因基肥不足发病重。
病害分类: 真菌
防治办法: (1) 保护地重点抓生态防治。由于早春定植时昼夜温差大 , 白天 20~25 ℃ , 夜间 12~15 ℃ , 相对湿度高达 80% 以上 , 易结露 , 利于此病的发生和蔓延。应重点调整好棚内温湿度 , 尤其是定植初期 , 闷棚时间不宜过长 , 防止棚内湿度过大温度过高 , 做到水、火、风有机配合 , 减缓该病发生蔓延。 (2) 采用粉尘法于发病初期喷撒 5% 百菌清粉尘剂 , 每 667m2 1 次 1kg, 隔 9 天 1 次 , 连续防治 3~4 次。 (3) 施用 45% 百菌清烟剂或 10% 腐霉利烟剂 , 每 667 ㎡ 1 次 200~250g。(4) 按配方施肥要求 , 充分施足有机活性肥或生物有机复合肥或腐熟有机肥 , 适时追肥 , 提高寄主抗病力。 (5) 发病前或进入雨季后开始喷洒 3% 多氧清水剂 600~900 则倍液或 86.2% 氧化亚铜 ( 铜大师 ) 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 80% 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 50% 异菌脲 ( 扑海因 ) 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 75% 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 70% 丙森锌 ( 安泰生 ) 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 65% 十烷二胍 ( 多果定 ) 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 70% 百菌清?锰锌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上述保护剂对早疫病防效高低的关键 , 在于用药的迟早。凡掌握在发病前看不见病斑即开始喷药预防的 , 防效 70% 以上 ; 发病后用药虽有一定抑制作用 , 但不理想。因此 , 强调在发病前开始防治 , 压低前期菌源 , 把病情控制在经济为害指标以下。 (6) 种植耐病品种 , 可因地制宜选用。 (7) 大面积轮作。应与非苋科蔬菜实行 3 年以上轮作。 (8) 合理密植。以 667㎡ 定植 4000 株为宜 , 前期产量虽低 , 但中期产量高 , 小果少 , 发病轻。

总体描述: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初生水渍状褐色小斑点 , 后扩展成圆形或近圆形病斑 , 大小 5~10 mm,浅褐色至灰褐色 , 有时可见不明显轮纹 , 湿度大时病斑两面生出浅黑色霉层。 病情严重时 , 病斑融合成片 , 造成叶片干枯。病原 Alternaria amaranthi (Pk.) Venkat , 称苋黑斑链格孢 , 属半知菌类真菌。分生孢子梗单生或 2~7 根成束 , 褐色 , 顶端色浅 , 有隔膜 2~6 个。分生孢子倒棒形 , 褐色 , 嘴喙略长 , 色浅或近无色 , 孢身有横隔膜 3~9 个 , 纵隔膜 0~5 个 , 隔膜处稍缝缩 , 嘴喙由孢身渐细 , 有横隔膜 0~2 个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 , 可从气孔、皮孔或表皮直接侵入 , 形成初侵染 , 经 2~3 天潜育后现出病斑 ,3~ 4 天产出分生孢子 , 并通过气流、雨水进行多次重复侵染。当番茄进入旺盛生长及果实迅速膨大期 , 基部叶片开始衰老 , 病菌在番茄田上空得以积累 , 这时遇有持续 5 天均温 21 ℃左右 , 降雨 2.2~46mm, 相对湿度大于 70% 的时数大于 49 小时 , 该病即开始发生和流行。因此 , 每年雨季到来的迟早 , 雨日的多少 , 降雨量的大小和分布 , 均影响相对湿度的变化及番茄早疫病的扩展。此外 , 该菌属兼性腐生菌 , 田间管理不当或大田改种番茄后 , 常因基肥不足发病重。无公害防治法 (1) 保护地重点抓生态防治。由于早春定植时昼夜温差大 , 白天 20~25 ℃ , 夜间 12~15 ℃ , 相对湿度高达 80% 以上 , 易结露 , 利于此病的发生和蔓延。应重点调整好棚内温湿度 , 尤其是定植初期 , 闷棚时间不宜过长 , 防止棚内湿度过大温度过高 , 做到水、火、风有机配合 , 减缓该病发生蔓延。 (2) 采用粉尘法于发病初期喷撒 5% 百菌清粉尘剂 , 每 667m2 1 次 1kg, 隔 9 天 1 次 , 连续防治 3~4 次。 (3) 施用 45% 百菌清烟剂或 10% 腐霉利烟剂 , 每 667 ㎡ 1 次 200~250g。(4) 按配方施肥要求 , 充分施足有机活性肥或生物有机复合肥或腐熟有机肥 , 适时追肥 , 提高寄主抗病力。 (5) 发病前或进入雨季后开始喷洒 3% 多氧清水剂 600~900 则倍液或 86.2% 氧化亚铜 ( 铜大师 ) 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 80% 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 50% 异菌脲 ( 扑海因 ) 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 75% 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 70% 丙森锌 ( 安泰生 ) 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 65% 十烷二胍 ( 多果定 ) 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 70% 百菌清?锰锌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上述保护剂对早疫病防效高低的关键 , 在于用药的迟早。凡掌握在发病前看不见病斑即开始喷药预防的 , 防效 70% 以上 ; 发病后用药虽有一定抑制作用 , 但不理想。因此 , 强调在发病前开始防治 , 压低前期菌源 , 把病情控制在经济为害指标以下。 (6) 种植耐病品种 , 可因地制宜选用。 (7) 大面积轮作。应与非苋科蔬菜实行 3 年以上轮作。 (8) 合理密植。以 667㎡ 定植 4000 株为宜 , 前期产量虽低 , 但中期产量高 , 小果少 , 发病轻。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