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种名称湘红9月

分类 白菜类-紫菜薹
学名Brassica campestris L.var.purpurea Bailey

选育单位 隆平高科湘研蔬菜种苗分公司
品种来源隆平高科湘研蔬菜种苗分公司育成的紫菜薹品种。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植株生长势中等,菜薹中等大小,侧薹横径约1.8厘米,红紫色,有少量蜡粉,薹生叶窄长形。风味好,特别适合湖南等地市场消费习惯,采收期相对较长。极早熟,从播种到始收50天左右。抗逆性强,较耐热。

栽培技术要点

1. 长江流域在8月底至9月上旬播种育苗,12月上中旬开始采收,翌年12月为采收盛期。

2. 湖南地区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播种

3. 育苗或直播均可,育苗移栽需35天左右。

4. 选择前茬未种过十字花科作物、排灌方便的地块种植。

5. 在南方栽培要求深沟窄畦,定植行距50厘米、株距30厘米,栽植密度3000株/亩,莲座叶生长适宜温度在15~20℃,菜薹适宜温度在5~15℃,能耐0℃左右低温。

6. 由于菜薹肥大,霜冻易引起空心,所以要及时采收。

适宜地区 适宜长江流域作早熟栽培。

扩展阅读

鄂红2号紫菜薹


品种名称鄂红2号

分类 白菜类-紫菜薹
学名Brassica campestris L.var.purpurea Bailey

审(认)定年份2003年

审(认)定情况2003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认)定编号鄂审菜0022003

选育单位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品种来源以9609作母本,9611作父本配组育成的杂交红菜薹品种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中早熟紫菜薹品种,从播种到始收70天左右,盛采期80~120天。田间生长势强,株高50~55厘米,开展度70左右,基生莲座叶8~10片,叶柄、叶主脉紫红色。菜薹亮紫红色,无蜡粉,色泽鲜艳,单薹重50~90克。薹叶3片左右,薹叶尖圆,较长;薹长25~45厘米,横径1.5~2.0厘米。耐寒,抗病性较强。

产量表现

19971999年在武汉、孝感、宜昌、荆州、襄樊、十堰等地试验、试种,前期产量高,一般总产量1500~2000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

1. 播种育苗,8月中旬至9月中下旬播种,早播要盖遮阳网。出苗后酌情喷水。

2. 整地定植,选用前茬未种过白菜的地块,深沟高畦,亩施腐熟有机肥2500公斤或三元复合肥50公斤作基肥。苗龄不超过30天,亩栽2800~3000株。

3. 田间管理及采收,定植后一周内追施一次速效肥,封行前逐渐增大追肥浓度追施2~3次。薹长25~30厘米时采收,每采收2~3次后及时追施速效肥。全生育期要及时灌溉,保持土壤湿润。

4. 防治病虫害,苗期防治黄条跳甲、菜螟,大田期主要防治软腐病、霜霉病、黑斑病、蚜虫、菜螟、菜青虫等病虫。

适宜地区
适于湖北省种植。

湘红菜薹1号


品种名称湘红菜薹1号

分类 白菜类-紫菜薹
学名Brassica campestris L.var.purpurea Bailey

审(认)定年份1998年

审(认)定情况1998年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选育单位 湖南省蔬菜研究所
品种来源湖南省蔬菜研究所(现属于隆平高科湘研蔬菜种苗分公司)育成的一代杂种。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别名湘红1号。株高20~30厘米,开展度55厘米左右。莲座叶7~8片,紫绿色,长卵形;基部有不规则叶翼,叶面光滑、无蜡粉。菜薹薹皮亮紫色,无蜡粉,薹长30厘米左右、横径1.5~2.0厘米;菜薹肥嫩,味甜,少粗纤维,风味浓,品质佳。极早熟,从播种到始采收45~50天。耐热,较耐旱,耐寒性一般。抗病性强,抗软腐病。

产量表现

早秋栽培产量约为1000千克/亩,秋冬栽培产量为1500~2000千克/亩。

栽培技术要点

1. 长江流域在7月下旬至9月上旬播种育苗,最适播种期为8月中下旬,用种量50克/亩。苗龄25天左右定植,栽植密度3500株/亩,行距40~50厘米、株距30厘米。

2. 忌连作,宜选择排灌水便利的壤土地种植。

3. 定植前施足基肥,定植后至采收前追施2次速效肥,以后每采收1次追施1次复合肥。薹长达30厘米左右时及时采收。主薹应在薹基部切断,不留桩,切口略倾斜。

4. 苗期注意防治猿叶虫,莲座叶期注意防治菜青虫、小菜蛾和霜霉病,采收期注意防治软座腐病。

适宜地区
适宜在长江中下游流域作极早熟、早熟秋冬栽培。

湘红菜薹2号


品种名称湘红菜薹2号

分类 白菜类-紫菜薹
学名Brassica campestris L.var.purpurea Bailey

审(认)定年份1998年

审(认)定情况1998年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选育单位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品种来源湖南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利用9417-2和9415-4组配的一代杂种。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别名湘红2号,株高45厘米,开展度70厘米。基生叶披针形,约10片左右,红绿色,基部少叶翼,叶面有少量蜡粉,叶长45厘米、宽15.5厘米。菜薹皮紫红色,无或有少量蜡粉,薹长35厘米左右,横径2.0厘米左右;薹生叶3~5片,叶长22厘米、宽6.68厘米,紫色。单根菜薹鲜重50~70克。肥嫩,味甜,少粗纤维,风味浓,品质上等。菜薹含水量91%,每100克鲜样含蛋白质1.6毫克、胡萝卜素0.88毫克、尼克酸0.8毫克、抗坏血酸79毫克、钙135毫克、磷27毫克、铁1.3毫克。种子圆球形,紫黑色,千粒重2.3克左右。早中熟,从播种到始收60~65天。较耐热,耐寒,种子发芽和莲座叶生长适宜温度在20℃,菜薹生长适宜温度在5~15℃,植株耐0℃左右低温。中抗软腐病。

产量表现

一般产量为2000~2500千克/亩。

栽培技术要点

1. 长江流域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播种育苗,用种量50克/亩以内。

2. 苗龄25天左右定植,栽植密度4000~4500株/亩,行距40~50厘米、株距30厘米。

3. 忌连作,选择排灌水便利的壤土地种植。

4. 定植及管理同湘红1号,但由于生长势强,莲座期要控施氮肥,以防生长过旺,熟性推迟。

适宜地区
宜在长江中下游流域作早中熟秋冬栽培,现已在湖南、湖北等地大面积种植。

鄂红1号紫菜薹


品种名称鄂红1号

分类 白菜类-紫菜薹
学名Brassica campestris L.var.purpurea Bailey

审(认)定年份2003年

审(认)定情况2003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认)定编号鄂审菜0012003

选育单位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品种来源以9610作母本,9603作父本配组育成的杂交红菜薹品种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该品种属极早熟紫菜薹品种,从播种到始收50天左右,盛采期60~90天,元旦前采收完毕。田间生长势中等,株高40~50厘米,开展度70厘米左右,基生莲座叶7~9片。菜薹紫色少蜡粉,色泽较鲜艳,单薹重45~80克。薹叶3片左右,薹叶尖小;薹长25~45厘米,横径1.5~2.0厘米。

产量表现

19971999年在武汉、孝感、宜昌、荆州、襄樊、十堰等地试验、试种,前期产量高,一般总产量1700~2000公斤。

抗性

耐热性强,较耐霜霉病,不抗黑腐病。

栽培技术要点

1. 播种育苗。8月中旬至9月中下旬播种,早播要盖遮阳网。出苗后酌情喷水。

2. 整地定植。选用前茬未种过白菜的地块,深沟高畦,亩施腐熟有机肥2500公斤或三元复合肥50公斤作基肥。苗龄不超过25天,亩栽3000~3200株。

3. 田间管理及采收。定植返苗后一周内追施一次速效肥,封行前追施2~3次。薹长25~30厘米时采收,每采收2~3次后及时追施速效肥。全生育期要及时灌溉,保持土壤湿润。

4. 防治病虫害。苗期防治黄条跳甲、菜螟,大田期主要防治软腐病、霜霉病、黑斑病、蚜虫、菜螟、菜青虫等病虫害。

适宜地区
适于湖北省种植。

优质紫菜薹——薹杂1号


名称优质紫菜薹薹杂1号

栽培类型 露地
蔬菜分类 白菜类-紫菜薹
栽培技术
薹杂1号是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选育的杂交菜薹新品种,其组合为异源胞质雄性不育系薹2A父本系96(1),2007年通过了陕西省农作物审定委员会鉴定,编号为陕鉴蔬2007001号。

1.特征特性

植株半直立,莲座叶8片左右,阔卵圆形,叶色绿带紫,叶缘波状,基部深裂,叶脉、叶柄均为紫色。菜薹紫色,外被蜡粉。腋芽萌发力强,一般侧蔓11个左右。在陕西关中东部秋播露地栽培,每667平方米栽植5 500株的密度下,株高35厘米,开展度50厘米。薹长20-30厘米,薹粗1厘米以上,单薹质量25-30克,薹生叶长5-7厘米,宽3厘米左右,来年2月底采收;温室栽培,元旦后采收。晚熟,生长势强。薹杂1号在露地栽培一般未见病害发生,但在保护地栽培,在通风不及时、湿度过大的情况下,有霜霉病发生。该品种比十月红二号和九月鲜耐寒性好,且菜薹食味微甜,粗纤维少,口感好。

(1)品质分析

经陕西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进行营养成分分析,薹杂1号蛋白质含量为2.7%,粗纤维含量1.1%,脂肪含量0.39%,VC含量0.21毫克/百克,与对照九月鲜的蛋白质、粗纤维素、脂肪和VC含量相近,但其可溶性糖含量为2.02%,比对照九月鲜高。

(2)适宜地区及产量水平

适宜在陕西关中及以南地区种植,一般667平方米产菜薹1 500千克左右。

2.栽培技术要点

(1)播种

薹杂1号适宜在陕西关中以南等地冬季露地或温室及塑料大棚栽培,陕西关中地区可以在9月中旬播种,最适播期为9月20号左右。紫菜薹根系发达,最好采用育苗移栽,苗龄28-32天,即5-6片叶时定植。

(2)定植

应选择土壤肥沃、利于排灌的地块整地做畦,畦宽1.2-1.5米,选阴天或晴天下午移栽,行距40-50厘米,株距25-30厘米,每667平方米栽6 000株左右,栽后灌透水。

(3)施肥

施足基肥。每667平方米施2 000-3 000千克充分腐熟的农家肥,过磷酸钙50千克或磷酸二铵20千克,钾肥5千克。若地力较薄,未施农家肥,可667平方米增施30千克尿素。移栽缓苗后追尿素5千克,采收期根据生长情况可酌情追施2-3次速效复合肥,667平方米用量5-10千克。

(4)田间管理

在陕西关中露地栽培,11月中旬需培土,11月底、12月初宜冬灌预防冻害。若遇特冷年份,12月中下旬可用玉米秆或土顺行轻盖,如用土盖注意不宜捂实盖严,开春要及时除去覆盖物,采收期应适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

(5)采收

若温室栽培12月下旬开始采收,1-2月盛采,3月底罢园。露地栽培来年2月底、3月初始采,3-4月盛采,5月上旬罢园。采收时应注意及时采收主薹,尽量避免损坏叶子并保留2-3个侧芽。侧薹、孙薹采收时一定要留2片叶,以利孙薹萌发和抽生。

湘椒11号(湘研9号)辣椒


品种名称湘椒11号(湘研9号)

分类 茄果类-辣椒
学名Capsicum annuum L.syn.C.frutescens L.

审(认)定年份1996年

审(认)定情况1996年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选育单位 湖南省蔬菜研究所
品种来源59016907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早熟,从定植到采收46天左右,前期果实开花到采收约25天。株型紧凑,株高44cm左右,开展度51cm57cm,叶卵圆形、绿色,先端渐尖,第1l~13节着生第一朵花,果实长牛角形,纵径14cm,横径2.4cm,肉厚0.24cm,2~3心室,商品成熟果深绿色、生物学成熟果鲜红色,单果重25g,最大单果重40g。果皮较薄、肉细软,辣味浓。

产量表现

大田生产一般亩产2500Kg左右。

品质分析

Vc含量140.mg/100g鲜重,全糖含量3.1%,辣椒素为0.39%,干物质含量14.4%。

抗性

耐热性中等,较抗疫病、炭疽病,对病毒病、疮痂病抗性中等。

栽培技术要点

1.11月至12月份播种,温室育苗,3月份假植一次,4月上中旬定植,亩栽3500~4000株。

2.忌连作,苗期防治猝倒病、灰霉病、立枯病,成株期防治疮痂病、病毒病、蚜虫和烟青虫等病虫害。

适宜地区
适宜湖南省各地以及相同生态区种植。

华湘油9号油菜


品种名称华湘油9号

分类 经济类-油料-油菜

审(鉴)定年份2007年

审(鉴)定情况2007年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鉴)定编号湘审油2007003

选育单位湖南亚华科学院

品种来源湖南亚华科学院,17AC1551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属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油菜,全生育期224天。株高175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8~10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00个左右,每角粒数20粒,籽黑色,千粒重3.8克。

产量表现

2005年省区试平均亩产169.4公斤,比对照湘杂油2号增产19.12%,增产极显著;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171.19公斤,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10.9%,增产极显著; 两年平均亩产169.4公斤。

品质分析

种子含油量41.61%,芥酸含量0.1%,硫苷含量28.51mol/g饼。

抗性

田间菌核病、病毒病发病率低,抗倒性好。

栽培技术要点

9月中旬播种育苗。每亩苗床播种量0.6㎏。直播栽培宜9月下旬播种,每亩播种量0.2~0.25kg。三叶期亩用15%的多效唑50克兑水50kg叶面喷施,直播栽培于五叶期亩用15%的多效唑50克兑水50kg叶面喷施,培育壮苗。一般每亩栽植0.6~0.8万株,直播栽培一般每亩留苗0.8~1.2万株。每亩大田用25%复合肥50kg(或45%复合肥25kg),拌硼砂1kg作底肥施入。移栽返青时(栽后约7~10天)早追苗肥,一般亩施尿素10kg。移栽后中耕除草1~2次。苗期注意抗旱排渍,并抓好蚜虫和菜青虫的防治。后期注意清沟沥水,降低田间湿度,防治菌核病等。

适宜地区
适宜全省种植。

湘椒9号辣椒


品种名称湘椒9号

分类 茄果类-辣椒
学名Capsicum annuum L.syn.C.frutescens L.

审(认)定年份1999

审(认)定情况1999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994年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认)定编号国审菜990009

选育单位 湖南省蔬菜研究所
品种来源用特选伏地尖特选茄门作亲本,选育而成的早熟一代辣椒杂交种。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早熟,定植到采收45天左右,前期果实从开花到采收约20天。株高50cm左右,开展度55cm左右,株型紧凑,第一花着生节位10~13节,果实粗牛角形,长约13.5cm,横径3.8cm左右,果实深绿色,平均单果重35g左右。

产量表现

前期产量15000公斤/公顷左右,总产量45000公斤/公顷左右。

品质分析

鲜果Vc含量152.7mg/100g,全糖3.34%,辣椒素0.07%,干物质13.1%。

抗性

耐寒耐湿力较强,耐热耐旱力一般,高抗TMV病毒。

栽培技术要点

1.播种量750~1200g/公顷。

2.施足基肥,定植后至开花前追肥2次,第一批果座稳后和每次采收后均追肥一次。

适宜地区
适宜湖南、河南、安徽、辽宁、甘肃等省及相似生态种植。

备注2001曾被农业部作为春播农作物新品种推荐。

石红9号番茄


品种名称石红9号

分类 茄果类-番茄
学名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

审(认)定年份2004年

审(认)定情况2004年通过了新疆石河子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选育单位 新疆石河子蔬菜研究所
品种来源以自交系3071-3-5为母本,以自交系3072-4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该品种长势中等,平均株高72cm,3~5个分枝,主茎7~8节着生第一花序,第3~4花序封顶,花期对温度不敏感。石河子地区地膜覆盖栽培从出苗到50%植株有红果约需89天,从播种到采收需120天,总生育期150~155天。果实坚实,耐压、耐运输。

产量表现

区试平均亩产6313.7kg。总产量比主栽品种里格尔87-5增产35%,比推广面积较大的杂一代品种石红三号增产26.5%。

品质分析

果实高圆形,果形整齐一致,果肉厚0.80cm,果形指数1.34,3~4心室,可溶性固型物4.92%,番茄红素15.48mg/100g,总糖3.2%,总酸0.27%,干物质5.92%。

抗性

适应性强,花期对温度不敏感,抗早疫病能力强。

栽培技术要点

1. 施足基肥:亩施有机肥3000kg以上,复合肥20kg,进行秋翻,灌好冬前水。

2. 适期播种:北疆地区育苗栽培3月中旬播种。4月上旬分苗一次,5月上旬定植。直播可在10cm土壤温度稳定在12℃以上时进行播种,可每亩带种肥磷酸二铵6~8kg,育苗每亩用种量30~50g,直播亩用种量100g。

3. 种植密度:该品系长势中等偏强,株距35cm,行距60cm,亩保苗3200株左右。

4. 肥水管理:该品系长势中等偏强,生长发育前期控制肥水,当第一穗果有小枣大时,亩施复合肥和尿素45kg/亩,并进行浇水,座果后期应保证水分供应,视天气及土质情况每10天左右浇一次水。第一次采收后及时追肥浇水。

5. 病虫害防治:苗期注意防治地老虎,7月份防治棉铃虫,生长期应重视对早疫病、叶霉病和细菌性斑点病的防治。

6. 采收:适期及时采收,采收时注意保护好叶片,采后及时追赶肥浇水,一般亩产可达7000~8000kg。

适宜地区
该品种适应地区为新疆、内蒙、甘肃、宁夏。

文章推荐